5分鐘短談:張大千《雲山古寺》

佳士得中國書畫部國際總監江炳強介紹此張大千潑墨傳世之作中的佼佼者。

張大千於1899年生於四川,是二十世紀中國藝壇最重要、也最多產的畫家之一。他尊崇中國畫史中描繪雲山的傳統,尤其欣賞宋元時期「雲山派」的重要畫家,如米芾、米友仁、高克恭和方從義。在張大千的藝術生涯中,他致力於臨摹學習前人的技法,終確立自己的個人風格。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他跳出傳統中國山水的藩籬,開始創製獨具一格的潑墨技法。即便是這樣超前的風格,其基礎仍可追溯到唐代畫家王洽的畫風。

張大千於1965年創作此幅《雲山古寺》。佳士得香港中國書畫部國際總監江炳強認為:「此時期是張大千風格大變的轉折點。」1949年,因國內政治形勢風雲突變,張大千別離故園,遊歷世界各地,先後在阿根廷門多薩、巴西聖保羅和摩詰,以及美國加州卡梅爾居住,最後於1978年才返回台灣定居。

國外的生活經歷開拓了畫家眼界,使張大千接觸到更多在國內無法見到的藝術風格,全新的文化體驗和地理位置無疑成為創新的動力。此時,張大千創立潑墨技法並著力發展,越發得心應手,一九六〇年代初期更融入潑彩元素,登上潑墨法門的巔峰。

張大千,《雲山古寺》,一九六五年作。鏡框,設色金箋。172 x 89.5公分 (67 ¾ x 35 ¼ 吋)。估價待詢。佳士得香港於2017年5月30日舉行的山嵐靄色 氣韻淋漓—梅雲堂舊藏《雲山古寺》拍賣中呈獻此拍品。

對於江炳強和其他研究張大千的專家來說,印象派和抽象表現主義藝術與張氏新風格的聯繫顯而易見,但是張大千雖然聲稱欣賞畢卡索的藝術,但他拒絕承認西方當代藝術對其藝術風格的直接影響。江炳強認為:「張大千以中國藝術家的身份立足世界藝壇,其地位是不可匹敵的。」

另一導致張大千畫風轉為抽象的重要因素,是他於一九五〇年代晚期所患之眼疾,導致之前一直致力的工筆一路畫風顯得力不從心。江炳強指出:「這加速和推動了張大千將繪畫風格轉向潑墨。」

在《雲山古寺》中,張大千在題識中直接點出其新風格的誕生為自開法門。題識云:「爰翁寫雲山,不襲元章父子、房山、方壺一筆,自開法門。」這一藝術宣言鮮明地反映了畫家的全新風格;一方面仰賴中國藝術傳統,另一方面又超越傳統,成為張大千藝術創新的結晶。

相關部門

相關拍品

相關拍賣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