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耶伉儷家族珍藏:對嶄新事物的先鋒探索

佳士得即將呈獻拍賣市場上陣容最強大的波普藝術選粹,並由羅伯特·勞森伯格、羅伊·李奇登斯坦,以及安迪·沃荷的藝術傑作領銜。

羅伯特·B·梅耶(Robert B. Mayer)與妻子碧翠斯·C·梅耶(Beatrice ’Buddy’ Cummings Mayer)都是對當代藝術發展影響深遠的重要人物。「我為後世而收藏。」羅伯特·B·梅耶曾這樣說:「收藏拓展了我的生活層面和視野……也同時為我帶來尋獲至寶的快感。」

佳士得紐約將於今年春季二十世紀藝術週的數場拍賣中呈獻此對伉儷之珍藏,其中11 件拍品將領銜5月15日舉行的紐約戰後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此珍藏系列尚包括歐洲畫作和雕塑、中國瓷器,以及非洲和大洋洲藝術品等門類的出色傑作,均會於2019年內陸續在佳士得亮相。

梅耶伉儷成就雋永不朽的藝術傳統;二人致力於贊助藝壇後進,為多位二十世紀大師的成功事業奠定基礎,他們亦不時與世人分享珍藏,成為影響後世的靈感泉源。

佳士得紐約戰後及當代藝術部國際總監Sara Friedlander指出:「梅耶伉儷的藏品不僅彰顯其非凡品味,更展現出他們對促進藝壇、以至芝加哥社區社會經濟環境變革抱有強烈願望。」

焦點拍品

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的《水牛II》作於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被暗殺後不久,並旋即獲購藏。該作可謂戰後美國藝術的典範,當時美國正值發展高峰,所創作的藝術品衝擊固有的美術觀念,破舊立新。

羅伯特·勞森伯格(1925-2008)《水牛II》,油彩 絲網印刷油墨 畫布,96 x 72吋(243.8 x 182.9公分),1964年作,估價待詢。此拍品於2019年5月15日佳士得紐約「戰後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呈獻。© 2019 Robert Rauschenberg Foundation / Licensed by VAGA at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此油畫高逾8呎,焦點落於當時的參議員約翰‧甘迺迪身上,勞森伯格用各種象徵美國的圖案——包括太空競賽、軍隊、具代表性的消費產品和愛國符號等——圍繞甘迺迪的大型照片,與相對平淡的城市景觀和個人物品相互襯托。

勞森伯格是絲網印刷技術的先驅(另一位是比他早數個月開始運用這種技術的安迪‧沃荷Andy Warhol),他從報紙和雜誌圖像取材,配以自己拍攝的照片,拼砌出一幅呈現國家社會和政治動蕩的畫像。

此畫作也標誌著勞森伯格在藝術家之路上的轉捩點。《水牛II》結合了流行文化的現存圖像與一連串的點綴和筆觸,在日漸式微的抽象表現主義和逐步崛起的流行世界之間築起一道橋樑。

《水牛II》於1964年舉行的第32屆威尼斯雙年展(XXXII Venice Biennale)亮相,是當時美國年輕畫家群展中的一件作品,而勞森伯格更獲頒享負盛名的國際繪畫大獎。

羅伊·李奇登斯坦(1923-1997)《吻III》, Magna壓克力樹脂顏料 畫布,64 x 48 吋(162.6 x 121.9公分),1962年作,估價待詢。此拍品於2019年5月15日佳士得紐約「戰後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呈獻。 © Estate of Roy Lichtenstein

《吻III》(1962年作)是梅耶伉儷家族珍藏的另一焦點所在,亦是羅伊·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廣受讚譽的畫作之一。在完成此作的同年,他在紐約傳奇藝廊利奧‧卡斯泰利(Leo Castelli Gallery)舉辦了首次個人展覽。

1961年,李奇登斯坦突破早期風格,開始重現流行印刷的視覺特質。其作品以廣告和漫畫為題,大多與戰爭和愛戀故事有關,《吻III》便是其中的標誌性代表。

安迪‧沃荷的《麗茲(早期彩色麗茲)》是向銀幕女神的致敬之作,畫中人正是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此作是沃荷於1963年末繪成的13幅彩色泰勒肖像中的其中一件。儘管沃荷採用大眾媒體的絲網印刷技術,但他在「麗茲」系列中加入了大量個人元素,以手繪顏料精細修飾泰勒的肌膚、雙眸和妝容。

梅耶伉儷

羅伯特·梅耶於1941年從芝加哥大學畢業後,開始在其叔叔莫里斯‧羅斯柴爾德(Maurice Rothschild)於芝加哥的百貨公司工作。他由掃地做起,但很快便晉升為銷售人員,自此在Maurice L. Rothschild & Co.內扶搖直上,更於1957年獲任命為公司總裁。

1942年羅伯特·梅耶加入美國陸軍,他於二戰期間前往歐洲,這段經歷令他有機會深入探索歐洲的藝術和藝術家。他藉著蒐羅各個時代的藝術珍品,於持續不斷的戰火衝突中尋求慰藉;期間包括在法國南部休假期間直接從巴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手中購入二人的傑作。

他返回美國後,隨即開展人生的另一重大旅程;與在蒙特利爾出生的碧翠斯‧卡明斯相親。碧翠斯的父親是食品企業先驅納森‧卡明斯(Nathan Cummings),後來創立了莎莉公司(Sara Lee Corporation)。羅伯特與碧翠斯相愛近30年,直至羅伯特於1974年驟然離世。

碧翠斯‧梅耶個性務實、坦率、聰慧,且熱愛家庭。二戰期間,她自願參加紅十字會家庭服務計劃(Red Cross Home Service Program),照料服務計劃的成員家屬,他們大多來自芝加哥的貧困社區。她畢生亦致力於女權工作。

一如不少當時的收藏家,梅耶伉儷最初專注尋找經典的印象派和歐洲現代派作品。至1950年代末,梅耶伉儷已收藏了一系列的藝術品,涵蓋歐洲繪畫及雕塑、中國瓷器以及非洲和大洋洲的雕像。然而,正如梅耶夫人後來指出:「到了1960年代初,印象派作品已超出了我們的負擔範圍。」

這點促使二人轉投當代藝術,而作為區內的活躍分子,梅耶伉儷預視藝術領域將會產生巨大變化,尤其是在美國。

「這些作品提升了當代藝術在芝加哥的地位,而當時芝加哥對流行趨勢的接觸十分有限。」——馬拉‧漢德

踏入1960年,梅耶伉儷首度購藏重大當代藝術品,那就是 拉里‧里弗斯(Larry Rivers)於1959年至1960年創作的《最後一個內戰退伍軍人》(估價:300,000-500,000美元),此畫在引人入勝的美國背景下,將抽象表現主義與新興流行運動融為一體。在短短數年間,二人成為了波普藝術的早期支持者。

為了適應當時動蕩的政治和社會局面,二人積極尋找機會,力求變革。碧翠斯‧梅耶從芝加哥前往密西西比州支持民權運動,在當地農工家中借宿,並擔當導師,向兒童講述非裔美國藝術和相關藝術家。1965年,其丈夫在拍賣會上投得羅伯特‧印第安納(Robert Indiana)的《聯盟:密西西比》,藉以支持種族平等聯盟(Coalition for Racial Equality)。

隨著梅耶伉儷擴大收藏範圍,他們亦開始意識到藏品帶來的影響。此珍藏系列的策展人馬拉‧漢德(Marla Hand)稱這些作品「提升了當代藝術在芝加哥的地位,而當時芝加哥對流行趨勢的接觸十分有限。」

Quote

1964年,羅伯特·梅耶與當地著名藏家劉易斯‧曼尼洛(Lewis Manilow)約瑟夫·蘭鐸‧夏佩羅(Joseph Randall Shapiro)艾雲‧伯格曼(Edwin Bergman)聚首,商討如何在芝加哥推廣當代藝術。三年後,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Chicago)揭幕,這家剛起步的博物館佔地僅一層,原為麵包店和《花花公子》(Playboy)雜誌的攝影工作室。梅耶擔任董事會的始創受託人和司庫,帶領博物館在起步發展上取得成功。

碧翠斯在丈夫於1974年去世後,成為博物館的受託人,並在往後的數十年主力推動教育計劃,同時在芝加哥成為無障礙生活的一大倡導者。如今,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國際藝術教育計劃,便是在梅耶伉儷教育中心(Robert B. and Beatrice C. Mayer Education Center)內落實推行的。

相關部門

相關拍品

相關拍賣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