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之地:巴尼‧艾伯斯渥斯珍藏亮相佳士得

在此無與倫比的美國現代藝術私人珍藏即將亮相之際,讓我們細探巴尼‧艾伯斯渥斯(Barney A. Ebsworth)非頂尖逸品不選的決心,以及來自霍普、舍勒、歐姬芙、德‧庫寧、波洛克等大師的經典之作

巴尼‧艾伯斯渥斯珍藏(Barney A. Ebsworth Collection)是收藏史上的一大成就,彰顯二十世紀美國藝術的興起及發展。然而,法國的大西洋海岸才是這個非凡組合的起源之地。

艾伯斯渥斯(1934-2018年)在其自傳中透露:「其實,我對藝術的興趣始於1957年。當時我並非藝術鑑賞家。我參觀[羅浮宮]是因為那裡是巴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我在館內所見的事物,深深改變了我。」

艾伯斯渥斯當時在美國軍隊服役,在完成基本訓練後「極度希望前往法國」。 他在大學時讀過普魯斯特(Proust)的作品,點燃了他對這個國家的熱愛。步下那班從德國出發的火車的一刻,他指自己就如「踏足歷史悠久的迷人領域」。

他的首趟巴黎之旅僅僅為期三天,但足以成為其一生的關鍵時刻。他憶述自己穿梭於羅浮宮各個展覽,「如何被偉大的藝術作品所包圍,令他心存敬畏」。這令他留下深刻印象,離開後一直希望認識「每幅畫作、其創作時段乃至相關的藝術家。」

艾伯斯渥斯充分展現了他的探究精神及對知識的渴求,有空便前往當地圖書館了解上個週末所欣賞的藝術品,並為下次博物館之旅作準備。他說:「我沒有接受過導師的培訓,也沒上過正式課程,我只是通過閱讀和觀察來學習藝術史。我的雙眼,便是我的導師。」

「地產界最講求三大重點:地段、地段和地段。對我來說,收藏藝術品則講求品質、品質和品質。」——巴尼‧艾伯斯渥斯

巴黎不僅讓艾伯斯渥斯發現自己對藝術的熱愛,在1956年的新年前夕,他更於USO派對上遇到19歲的法國少女瑪田‧迪維斯媚(Martine deVisme),二人在午夜時分開始共舞。他在多年後寫道:「我當時從未想過她會成為我的妻子。」

他們於1958年3月結婚,艾伯斯渥斯與妻子回到美國聖路易斯,並誕下女兒克里斯蒂安(Christiane)。與此同時,他在旅遊業界邁出成功事業的第一步,買下一家小型旅遊公司,並逐步發展成國際公司INTRAV,在世界各地舉辦奢華旅行團。他的事業穩步上揚,對藝術的熱愛亦有增無減。

艾伯斯渥斯說:「沒有人一開始便是收藏家。當你買了一些喜歡的東西,大概八到十件,然後有人跟你說:『你的收藏真棒。』此時你才會發現自己的確擁有一個收藏系列。」他的收藏之旅始於十七世紀的荷蘭畫作和日本書畫,直至1971年前往鹿特丹公幹時的一次晚餐會談,令他的收藏有了截然不同且更加明確的方向。

巴尼‧艾伯斯渥斯在其西雅圖寓所,又名「美國之地」,身後是加斯頓‧拉謝(Gaston Lachaise )(1882-1935年)的作品 《站立的女子》,1932年。銅雕。高88 ½吋。此拍品於2018年11月在佳士得紐約「美國之地:巴尼‧艾伯斯渥斯珍藏」晚間拍賣中呈獻。照片: Brian Smale

艾伯斯渥斯獲邀鑑賞一個網羅林布蘭(Rembrandt)、哈爾斯(Frans Hals)等古典大師畫作的私人珍藏。他意識到自己的藏品無法與之媲美,於是回家後和聖路易斯藝術博物館(St. Louis Art Museum)時任館長查爾斯‧巴克利(Charles Buckley)會面。

艾伯斯渥斯憶述:「[巴克利]建議法國印象派畫作,我告訴他我買不起。他再提議巴黎畫派,我也直說自己負擔不起。於是,他提出了美國印象派,我問道:『這是甚麼?』不知怎的,我們便談到美國現代主義,這就是我整個收藏的起源。」

艾伯斯渥斯認同應從垃圾箱畫派(Ashcan School)開始收藏,這些二十世紀早期的畫家以紐約日常生活場景為題,成員包括羅伯特‧亨利(Robert Henri)威廉‧格拉肯斯(William Glackens)埃弗雷特‧希恩(Everett Shinn)喬治‧盧克斯(George Luks)約翰‧斯隆(John Sloan)

艾伯斯渥斯說:「地產界最講求三大重點:地段、地段和地段。對我來說,收藏藝術品則講求品質、品質和品質。我寧可重質不重量。」

他發誓只選購最佳精品,或者「現在(而非日後某個時候)能掛在博物館牆上的傑作」。艾伯斯渥斯的另一原則是,他只會購置已經去世的藝術家的作品,以便他從整個藝術珍藏系列作出選擇,並且專注於作品本身而非藝術家。他解釋:「最重要的是我能從作品看到甚麼,以及與同一藝術家的其他創作相比較,我對該作品的理解又有多少。」

威廉‧詹姆斯‧格拉肯斯(1870-1938年), 《拉法葉咖啡廳(凱‧劉雷爾肖像)》,1914年作。油彩 畫布。32 x 26吋(81.3 x 66公分)。此拍品於2018年11月在佳士得紐約「美國之地:巴尼‧艾伯斯渥斯珍藏」晚間拍賣中呈獻。

艾伯斯渥斯在1972年創立了皇家郵輪公司(Royal Cruise Line),同年他和巴克利注意到威廉‧格拉肯斯1914年的作品《拉法葉咖啡廳(凱‧劉雷爾肖像)》(上圖)於紐約公開拍賣。他指自己對作品「一見鍾情」。

該場拍賣亦呈獻了查爾斯‧伯奇菲爾德(Charles E. Burchfield)的精采水彩畫作,這促使艾伯斯渥斯展開新一輪的研究。「在僅僅一小時的速成班中,我便認定此作繪於他的最佳時期,如符合預算,我就買下。」結果,他離開紐約時,已是這兩幅畫作的新主人。

愛德華‧霍普(1882-1967年),《中餐廳(雜碎)》,1929年作。油彩 畫布。32 x 38吋(81.3 x 96.5公分)。此拍品於2018年11月在佳士得紐約「美國之地:巴尼‧艾伯斯渥斯珍藏」晚間拍賣中呈獻。

艾伯斯渥斯在下一場拍賣購藏了查爾斯‧舍勒(Charles Sheeler)的三件畫作。隨後,他再添購了斯圖爾特‧戴維斯(Stuart Davis)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的小型畫作,直至發現自己身處另一個兩難局面:要選擇二十世紀初期還是十九世紀的藝術品?他最終選擇了前者。

斯圖爾特‧戴維斯(1892-1964年),《街上靜物》,1941年作。油彩 畫布。10⅛ x 12⅛ 吋(25.7 x 30.8公分)。此拍品於2018年11月在佳士得紐約「美國之地:巴尼‧艾伯斯渥斯珍藏」晚間拍賣中呈獻。

巴克利深得艾伯斯渥斯的信任,並鼓勵他聚焦於美國現代主義的名家,如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查爾斯‧德穆斯(Charles Demuth)約瑟夫‧斯特拉(Joseph Stella)和查爾斯‧舍勒。他還向艾伯斯渥斯介紹了多位著名畫商,如瓊‧沃什伯恩(Joan Washburn)、安托瓦內特‧卡沃西亞(Antoinette Kraushaar)和維珍尼亞‧扎布里斯基(Virginia Zabriskie)。

巴克利向艾伯斯渥斯建議在預算之內,建立一個雲集十二大美國現代主義畫作的系列。如果他發現有第13幅畫作較現有藏品更佳,便應將現有作品賣掉,去舊迎新。不過,艾伯斯渥斯在短短一年之間,已經購下第13、14和15件珍品。

查爾斯‧舍勒(1883-1965年),《貓步》,1947年作。24 x 20吋(61 x 50.8公分)。作品於2018年11月在「美國之家:巴尼‧艾伯斯渥斯珍藏」晚間拍賣上登場

下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是在1973年舉行的伊迪絲‧格雷戈爾‧哈爾珀特珍藏(The Estate of Edith Gregor Halpert)拍賣。她是Downtown畫廊的擁有者,亦是阿爾弗雷德‧斯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去世後,美國現代主義作品的一大重要畫商。艾伯斯渥斯其後承認,他本來計劃購下全部20幅畫作,但最終他花了150萬美元,投得一件此前曾以35,000美元拍出的作品。

在此次拍賣中,他不敵約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未能投得約翰‧馬林(John Marin)的水彩畫,卻成功以47,000美元成功競投喬治亞‧歐姬芙的《黑、白、藍》。隨後,他認識了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 of Art)館長勞埃德‧古德里奇(Lloyd Goodrich)。他曾於1970年為歐姬芙策劃回顧展,古德里奇向他表示,自己認為1930年的抽象油畫是「歐姬芙的最佳畫作」。

喬治亞‧歐姬芙(1887-1986年),《尖角和羽毛》,1937年作。油彩 畫布。9 x 14吋(22.9 x 35.6公分)。此拍品於2018年11月在佳士得紐約「美國之地:巴尼‧艾伯斯渥斯珍藏」晚間拍賣中呈獻。

艾伯斯渥斯寫道:「我理解喬治亞的作品,是因為我能以歐洲人的眼光看待美國藝術家。歐洲人早於美國人以前,便能理解這種藝術。我們仍存在文化自卑感,認為所有偉大的藝術作品均來自歐洲。」

喬治亞‧歐姬芙(1887-1986年),《百福特‧德萊尼》,1943年作。木炭 紙本。24¾ x 18½吋(62.9 x 47公分)。此拍品於2018年11月在佳士得紐約「美國之地:巴尼‧艾伯斯渥斯珍藏」晚間拍賣中呈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藝術才開始蓬勃,著名藝術家包括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喬治亞的作品沒有受到任何影響,也沒有其他人的影子,是純粹的美國風格。」艾伯斯渥斯與歐姬芙建立起長久友誼,他迎娶第二任妻子帕特里夏(Patricia)時,歐姬芙更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比基家中擔任二人的證婚人。

艾伯斯渥斯對自己購下的美國現代主義佳作非常滿意,轉而把目光投向抽象表現主義大師的博物館級作品,延續他對獨特創意實驗的追尋,歐洲經典傳統被擱在一旁,並由大膽嶄新的民族認同精神所取替。

威廉‧德‧庫寧(1904–1997年),《女人風景》 ,1954-1955年作。油彩 木炭 畫布。65½ x 49⅜吋(166.3 x 125.4公分)。此拍品於2018年11月在佳士得紐約「美國之地:巴尼‧艾伯斯渥斯珍藏」晚間拍賣中呈獻。

艾伯斯渥斯在2010年時曾告訴佳士得:「我當時想做的就是將自己的美國現代主義系列收藏,變成美國二十世紀系列。我亦從那時開始有興趣購買法蘭茲‧克萊因(Franz Kline)、德‧庫寧、波洛克、 賈斯培‧瓊斯(Jasper Johns)沃荷(Warhol)霍克尼(Hockney)的作品。」

歷史學家布魯斯‧羅伯遜(Bruce Robertson)認為:「美國最偉大的行為,以及最原始的創作,肯定便是美國本身。」艾伯斯渥斯珍藏帶來獨特而強烈的國家情懷,並通過霍普、歐姬芙、波洛克、瓊‧米切爾(Joan Mitchell)、法蘭茲‧克萊因、德‧庫寧等遠見卓識的大師一一體現。羅伯遜稱:「這正是單一偉大珍藏的價值所在。」

傑克遜‧波洛克(1912-1956年),《紅色筆觸的構成》,1950年作。油彩  瓷漆 鋁漆 畫布。36⅝ x 25⅝吋(93 x 65.1公分)。此拍品於2018年11月在佳士得紐約「美國之地:巴尼‧艾伯斯渥斯珍藏」晚間拍賣中呈獻。

艾伯斯渥斯表示:「憑藉運氣、時機和鑽研,我得以成就這一現存最優秀的美國現代主義畫作私人珍藏。」此珍藏曾於1987至1988年作巡迴展覽,地點包括聖路易斯藝術博物館、檀香山藝術學院(Honolulu Academy of Arts)和波士頓美術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2000年又舉行第二次巡展,地點包括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和西雅圖藝術博物館(Seattle Art Museum)。

埃利‧納德爾文(Elie Nadelman)(1882-1946年),《舞者》,約1916-17年作。銅雕 棕色銅鏽。高29½吋(74.9公分),底座高1½吋(3.8公分)。此拍品於2018年11月在佳士得紐約「美國之地:巴尼‧艾伯斯渥斯珍藏」晚間拍賣中呈獻。

這個系列在眾多方面反映了巴尼‧艾伯斯渥斯本身藝術品味的鑑賞之旅。查爾斯‧巴克利寫道:「對巴尼而言,購買此時期的美國藝術品是個人承諾和發現的一大力證。儘管認識巴尼的人也清楚知道收藏為他帶來的樂趣,但巴尼最大的滿足感,相信是來自從這些繪畫和雕塑一起的生活中所學到的東西。」

艾伯斯渥斯秉承亨利‧克萊弗里克(Henry Clay Frick)、伊莎貝拉‧斯圖爾特‧加德納(Isabella Stewart Gardner)和阿爾伯特‧巴恩斯(Albert C. Barnes)等美國收藏名家的傳統,視自己的宅邸為藝術與建築之間的對話。此大宅位於華盛頓州西雅圖市郊,由知名建築師吉姆‧奧爾森(Jim Olson)設計,是他與第三任妻子珀美拉(Pamela)的居所。國家藝廊策展人富蘭克林‧凱利(Franklin Kelly)曾寫道:「歷史上,曾有無數大宅匯聚偉大的藝術,但從一開始便以藝術為核心元素構建的房屋,實在為數不多。」

在巴尼‧艾伯斯渥斯的藝術收藏生涯中,他十分重視把大宅開放予不同的博物館團體、學術和藝術教育項目,讓更多人可親眼鑑賞並親身體驗藝術作品。他深信在其一生自己只是這些傑作的保管者,因此應該讓那些有興趣學習和真正體驗藝術的人們和他一樣,能親身接觸這些藝術傑作。

巴尼‧艾伯斯渥斯獲譽為「全球200大收藏家」以及「美國百大收藏家」,並擔任西雅圖藝術館(Seattle Art Museum)、檀香山藝術館(Honolulu Museum of Art)、聖路易斯藝術館(St. Louis Art Museum)、華盛頓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史密森尼美國藝術館(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位於聖路易斯艾伯斯渥斯公園(Ebsworth Park)的弗蘭克‧洛伊‧萊特之家(Frank Lloyd Wright House)和勞梅爾雕塑公園(Laumeier Sculpture Park)的董事會成員或受托人。多年來,他向西雅圖藝術館(Seattle Art Museum),以及其他博物館和慈善機構慷慨捐贈多件美國早期重要作品。    

當他回顧曾和自己一生共處的藝術珍品時說:「這並不關乎擁有個別作品。重點是因收藏而來的情感和知識體驗:使我的人生充滿光輝,更顯豐盛。」

艾伯斯渥斯於2018年4月去世,去世時身邊有他的第四任妻子麗貝卡(Rebecca)和女兒陪伴。

相關部門

相關拍品

相關拍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