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米爾藍寶石
喜馬拉雅山脈西北部的藏斯卡地區(Zanskar)山巒起伏連綿,溪流峽谷相映成輝,這片美麗而遙遠的土地一直以來被稱為「雪山之巔」。
1882年,一群商人來到西姆拉(Shimla),他們從帕達山谷(Padar Valley)帶來一些瑰麗奪目的寶石,色澤濃艷絲滑,如孔雀頸部的矢車菊藍色一般,是藏斯卡地區一次山崩後意外暴露出的自然瑰寶,更是世界上最動人心魄的藍寶石,這片土地因此迅即得到世人矚目。
喀什米爾天然藍寶石及鑽石手鍊。估價:港元17,500,000 – 25,000,000。此拍品將於11月28日在佳士得香港瑰麗珠寶及翡翠首飾拍賣中呈獻
喀什米爾王公得知藍寶石存在後,迅速派出軍隊控制礦區。由於氣候緣故,每年只有夏季的三個月適合開採,1882至1887年間,礦工日以繼夜,開採出3 x 5英寸的藍寶石。「老礦」開採殆盡後,喀什米爾王公向印度的英國地質調查局(British Geological Survey)求助,礦工後來亦轉移至谷底繼續開採。
然而谷底的藍寶石質素無法與「老礦」同日而語,自1927年後,再無寶石等級的喀什米爾藍寶石出產,因此這頂級寶石愈發珍罕,更被冠以傳奇光環。
8.93克拉及8.76克拉喀什米爾天然藍寶石及鑽石耳環。估價:港元22,000,000-30,000,000。此拍品將於11月28日在佳士得香港瑰麗珠寶及翡翠首飾拍賣中呈獻
戈爾康達鑽石
印度鑽礦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更遠的年代,古羅馬學者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作於公元77年的《博物志》一書中,便記載了從河礫石層中開採鑽石的歷史。
到了馬克·波羅(1254-1324)的年代,來自印度東部哥達瓦里三角洲(Godavari delta)的鑽石已經成為蒙古帝國大汗的珍寶;1668年,法國寶石商尚·巴蒂斯特·塔維涅(Jean-Baptiste Tavernier,1605-1689)將來自印度戈爾康達的璀璨美鑽獻給路易十四,自此之後,戈爾康達這個出產頂級鑽石的地區便成為這種瑰寶的名字。
(左)10.63克拉D色/內無瑕戈爾康達鑽石戒指。估價:港元10,000,000–15,000,000。(右)5.10克拉及5.02克拉D色/內無瑕戈爾康達鑽石耳環。估價:港元8,500,000–12,000,000。拍品均將於11月28日在佳士得香港瑰麗珠寶及翡翠首飾拍賣中呈獻
鑽石的閃耀光芒和純淨魅力叫太陽王為之傾倒,他將其形容為一池「澄淨清潭」。皇帝認為只有莊嚴瑰麗的鑽石才配得上至高無上的君權,因此將塔維涅封為男爵並命令他發表論著,令這種珍貴寶石逐漸為世人所知。
塔維涅著有《六航記(Les Six Voyages de Jean-Baptiste Tavernier, 1676)》,他如今被譽為「現代鑽石之父」。
塔維涅獻給路易十四的鑽石為不含氮的Type IIa類別,如今被視為所有鑽石中擁有最純淨的化學成分,通透無比,如純水般清澈明淨。Type IIa鑽石佔全球優質鑽石產量不足2%。
「THE PEACOCK NECKLACE」喀什米爾天然藍寶石和鑽石項鍊
世界上最瑰麗貴重的藍寶石大部分來自喀什米爾,而佳士得亦有幸拍出當中數件臻美瑰寶。
2015年,一枚鑲有10.33克拉圓形喀什米爾天然藍寶石的鑽石及黃金戒指以19,160,000港元的高價拍出,刷新當時藍寶石每克拉成交價世界紀錄。
約10.33克拉圓形喀什米爾天然藍寶石戒指,配以鑽石,鑲18k黃金。此拍品於2015年6月2日在佳士得香港售出,成交價19,160,000港元
三年後,鑲有21顆頂級喀什米爾天然藍寶石的「THE PEACOCK NECKLACE」項鍊於2018年11月27日在佳士得香港以116,537,500港元的天價矚目成交。項鍊上的藍寶石總共花了逾一百年時間蒐集,再經過十五年的切割打磨,這條無與倫比的珍罕項鍊方才面世。
「THE PEACOCK NECKLACE」喀什米爾天然藍寶石和鑽石項鍊。藍寶石總重109.08克拉。鑽石總重50.63克拉。此拍品於2018年11月27日在佳士得香港售出,成交價116,537,500港元
「Mirror of Paradise」鑽石戒指
儘管戈爾康達鑽礦於十九世紀中期便停止開採,它的名字至今仍與世界上最富盛名的鑽石息息相關。
當中最知名者莫過於重達45.52克拉的Type IIb含硼鑽石「希望鑽石」(Hope Diamond),一般認為它來自曾經鑲嵌於路易十四皇冠上的塔維涅藍鑽(或稱法國藍鑽),在法國大革命期間不知所踪,經過重新切割後最終來到美國華盛頓特區,現為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收藏。
其他舉世聞名的戈爾康達Type IIa鑽石還包括英國女王皇冠上重達105.6克拉的「光之山」(Koh-i-Noor),以及伊朗王室皇冠上重達182克拉的「光之川」(Darya-i-Noor)。
佳士得歷史上亦曾經數次拍出戈爾康達絢爛臻美的奪目珍寶。2019年6月19日,一枚被稱為「Mirror of Paradise」、重52.58克拉的長方形鑽石鉑金戒指,以6,517,500美元的高價在佳士得紐約矚目成交。 同場拍賣中,阿爾喬特納瓦布於十八世紀贈送給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妻子夏洛特王后的「Arcot II」亦以3,375,000美元的高價拍出。
.jpg)
「Mirror of Paradise」鑽石戒指。鑲52.58克拉D色/內無瑕/Type IIa長方形鑽石。此拍品於2019年6月19日在佳士得紐約售出,成交價6,517,500美元
.jpg)
「Arcot II」梨形17.21克拉D色/內無瑕/Type IIa鑽石。此拍品於2019年6月19日在佳士得紐約售出,成交價3,375,000美元
了解這些令人沉醉的歷史故事後,佳士得香港即將舉行的瑰麗珠寶拍賣更顯激動人心。佳士得亞洲區珠寶部主席石麗華(Vickie Sek)表示:「今季呈獻的藍寶石色調及飽和度幾乎前所未有,如天鵝絨般絲滑瑰麗的色彩令人如痴如醉,相信定會令珠寶藏家大飽眼福。而戈爾康達鑽石在市場上極為稀少罕見,每一顆都絕無僅有,老礦式切割方式更與如出一轍的現代切割方式分別開來,更顯獨特稀有。重要印度及西方皇室珠寶中常見戈爾康達鑽石的瑰麗倩影。」
當今市場上的喀什米爾天然藍寶石和戈爾康達鑽石
世人已知喀什米爾藍寶石礦的壽命極為短暫,原本的礦區七年內便開採殆盡,因此產量稀缺,寶石級別的藍寶石更是屈指可數,寥若晨星。
戈爾康達鑽礦以其最純淨剔透、不含氮元素的清澈無瑕鑽石而揚名世間,更獲美國寶石研究院(GIA)評定為Type IIa。
「由於喀什米爾藍寶石礦和戈爾康達鑽礦產量極低,因此在市場上幾乎無法見到任何喀什米爾天然藍寶石和戈爾康達鑽石。這兩種珍稀瑰寶因此更籠罩著一層神秘的色彩,吸引全球珠寶藏家的熾熱目光。」石麗華解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