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索瓦絲·吉洛:激勇人生

弗朗索瓦絲·吉洛於近日辭世,享年101歲。佳士得香港曾於2021年舉辦吉洛個人作品展,慶祝其百歲生辰。請隨我們一同回顧藝術家的世紀華彩人生

頁頂圖片:

弗朗索瓦絲·吉洛於1949年在法國瓦洛里斯,手拿一株紅色劍蘭。照片:Gjon Mili / Th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 / Shutterstock

11月26日是法國知名藝術家弗朗索瓦絲·吉洛(Françoise Gilot )的百歲生日。她五歲時隨父母一同前往瑞士阿爾卑斯山脈,當年的一段童年對話,生動預示了她後來漫長而豐富的人生與藝術創作。

小弗朗索瓦絲被眼前淡綠色的草原和深綠色的森林美景所打動,於是問父親他是否也看到了相同的景色——「換言之,(她的視角)是客觀,還是主觀?」

吉洛先生對這個「愚蠢」的問題嗤之以鼻,因為「每個人的視網膜都是一樣的」。女兒卻不甘示弱地回道:「是的,父親,大家的視網膜都一樣,但想像力可不同。」

弗朗索瓦絲·吉洛(1921年生),《白雲》。油彩 炭筆 畫布。100 x 81.5 公分(39 ⅜ x 32 英寸)。2014年作

弗朗索瓦絲·吉洛(1921年生),《白雲》。油彩 炭筆 畫布。100 x 81.5 公分(39 ⅜ x 32 英寸)。2014年作

對所有認識弗朗索瓦絲·吉洛的朋友而言,這個童年趣事絕對可信:她一直保持思想獨立,拒絕迎合男權文化,更認為藝術靈感主要來源於藝術家內心深處,而非眼前看到的事物。

巴黎畫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法國首都興起,吉洛是當中的先鋒藝術家之一。她於1970年移居美國,在當地度過自己的大部分藝術生涯。(她現時居住於曼克頓上西區一間公寓中,同時也作畫室之用,她至今依然幾乎每天都會創作。)

為慶祝弗朗索瓦絲·吉洛的百歲生辰,佳士得將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為藝術家舉辦個展,呈獻逾三十幅來自其藝術生涯不同時期的重要作品,其中11幅可供私人洽購。

弗朗索瓦絲·吉洛身處曼克頓工作室內,2011年。照片:© Piotr Redlinski

弗朗索瓦絲·吉洛身處曼克頓工作室內,2011年。照片:© Piotr Redlinski

弗朗索瓦絲·吉洛,巴黎,1943年。恩德雷·羅茲達攝

弗朗索瓦絲·吉洛,巴黎,1943年。恩德雷·羅茲達攝

藝術家曾經說,世界上有兩種人:「有勇氣者,和沒有勇氣者。若你是前者,那麼生命中會充滿顛簸,但也有趣得多。」

就算只是走馬觀花地一瞥吉洛的人生,也能看出她自始至終都充滿勇氣。她是家中獨女,1921年出生在巴黎市郊塞納河畔讷伊一個富有的大資產階級家庭。父親是一位農學家,母親則是陶瓷家。她每天清晨練習騎馬,直至十歲前都在家中接受教育。用她自己的話講,她去學校讀書時,「已經遠遠超出了其他同齡孩子……要是規章制度對我而言沒有意義,我就拒絕盲從。」

吉洛畢業於巴黎索邦大學,取得哲學學士學位,並於1939年入讀法學院。後來戰火蔓延到巴黎,首都淪陷於德國鐵騎之下,她決定改變人生方向,成為一位職業畫家(直至當時,繪畫僅僅是她的業餘愛好)。

吉洛的父親卻因此大為光火,她受到毒打並被勒令離開家,但她堅持理想不為所動,加入了法籍匈牙利裔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恩德雷·羅茲達(Endre Rozsda)的工作室。

弗朗索瓦絲·吉洛(1921年生),《抽象 裸體》。油彩 畫布。49.5 x 73 公分(19¾ x 28¾ in)。1945年作

弗朗索瓦絲·吉洛(1921年生),《抽象 裸體》。油彩 畫布。49.5 x 73 公分(19¾ x 28¾ in)。1945年作

吉洛於1943年舉辦自己首個展覽,同年她在一間餐廳結識了巴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當年她21歲,他61歲,巨大的年齡差距並未妨礙二人開啟十年的親密關係。吉洛曾經將這段經歷寫成回憶錄《與畢加索的生活》(Life with Picasso)並於1964年出版。這本暢銷書中詳細回憶了兩人共渡的時光,在此不多贅述。

一言以蔽之,她是他的模特兒、繆斯、管家、兩個孩子(克勞德和帕洛瑪)的母親,身負各種不同角色。但隨時間推移,吉洛對這種安排愈發不滿,最後離開了畢加索,成為他人生中唯一一位主動告別的愛人。(「和畢加索在一起,意味著我必須把自己的個性隱藏起來。」吉洛曾經如是說。)

在吉洛與畢加索共同生活的十年中,他顯然影響了她的藝術創作:譬如她開始嘗試在畫作中扭曲人體。但她的繪畫手法比他更加詩意,減少了暴烈衝突感。(弗朗索瓦絲·吉洛的作品一向以詩意空靈的特質聞名。)

其實,對吉洛藝術創作影響最為深遠的並非畢加索,而是他的摯友馬蒂斯(Matisse),這一點從她畫作中高飽和度的色彩中可見一斑。1946年,馬蒂斯的健康狀況不斷惡化,畢加索攜吉洛來到法國東南部的旺斯拜訪這位偉大的法國藝術家,他馬上對她表示出好感,並說自己很喜歡她那三角弧形般「彎彎的眉毛」。

吉洛在藝術生涯早期與兩位現代藝術巨匠有如此私密的交往,實屬幸運,但我們同時亦應注意到,她仍然開闢出自己獨一無二的藝術道路。世界大戰結束後,她與新現實主義(Réalités Nouvelles)的抽象藝術家如索尼婭·德勞內(Sonia Delaunay)及尼古拉·德·斯塔埃爾(Nicolas de Staël)等人交往。但吉洛於1950年代末起重新開始在作品中加入具象元素。

她後來更熟練掌握版畫技巧如石板印刷及凹版腐蝕法。1980年,她開始創作著名的「漂浮畫作」系列,這是因為這些巨大的畫布兩面均有創作,上方僅靠一根木條固定,並不掛在牆上,而是懸於空中,看上去彷彿漂浮在空間中。

吉洛的近期作品秉承更為簡約的風格,捕捉她對於大自然、時空乃至宇宙的全心熱愛。

弗朗索瓦絲·吉洛,2010年。科拉斯·恩格爾攝

弗朗索瓦絲·吉洛,2010年。科拉斯·恩格爾攝

吉洛之女奧瑞莉亞·恩格爾(Aurelia Engel)談到母親「豐富多彩的人生」時曾表示:「同時擁有藝術、愛情和子女:對於(二十世紀中期的)女性而言十分少見,她們很難想像自己能擁有一切。傳統令她們必須做出選擇。但是我的母親拒絕墨守成規。她勇敢追求生活中的一切,並投入無比火熱的激情。」

而今年十一月,佳士得香港更將為弗朗索瓦絲·吉洛隆重舉辦藝術家首次個展。「到了這個年紀,我時常會感到人生很無聊。」她笑道。「但我從不覺得繪畫無聊。」

相關部門

相關拍品

相關拍賣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