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之亮麗悅目,更勝其他」— 十八世紀興起的粉彩熱

粉彩與油彩相比成本較低、使用更加便利,是為委託人繪製肖像最合適的媒材之一

透過休·道格拉斯·漢密爾頓(Hugh Douglas Hamilton)傳記中的一則軼事,便能明白粉彩肖像畫在十八世紀的流行程度。據說這位倫敦粉彩畫家在位於帕摩爾街的工作室忙得不可開交。「紛至沓來的訂單已令他無睱兼顧其他。顧客支付的現金都隨意散落於滿佈斷掉粉彩的地上」。

粉彩是由不同顏色的粉狀顏料與黏合劑混合而成的色棒,一般稱為粉彩筆,多用於紙上。粉彩的歷史可追溯至文藝復興時期,但直至十八世紀才在法國迎來它的黃金時代。

1701年,約瑟夫·維維安(Joseph Vivien)成為首位加入巴黎皇家繪畫雕塑學院的粉彩畫家,自此起45年後,藝評家Étienne La Font de Saint-Yenne評論羅浮宮的知名沙龍展覽時,發現「每位藝術家都手持粉彩筆」,而他們的作品「極受大眾喜愛」。

休·道格拉斯·漢密爾頓(都柏林,1739-1808)《肯尼迪山羅斯摩爾男爵羅伯特·坎寧哈姆半身像》;以及《亞歷山大·波普(1763年生於科克,1835年卒於倫敦)安妮·戈登半身像》。粉彩。9½ x 7½ 英寸(24.2 x 19公分),橢圓形。此作於2019年7月2日在佳士得倫敦【古典大師及英國繪畫與水彩】拍賣售出,成交價3,000英鎊

粉彩繪畫很快便在英國迅速流行起來。除了休·道格拉斯·漢密爾頓外,英國還有丹尼爾·加德納(Daniel Gardner)和弗朗西斯·柯特斯(Francis Cotes) 兩位優秀的粉彩畫家。三人的傑作均於7月2日倫敦【古典大師及英國繪畫與水彩】拍賣中亮相。

弗朗西斯·柯特斯(1726-1770),《身穿藍色大衣的托普姆·博克爾克半身像》。粉彩。26 x 21½英寸(66 x 54.6公分)

粉彩能在英倫海峽兩岸興起的原因基本相同:粉彩比油彩便宜、體積細小,較易存放及携帶,而且不用耗時待乾,遠比使用油彩更便捷迅速,能迎合不斷增長的中產階層肖像繪畫的需求。

粉彩盛行的另一關鍵之處在於其獨特的視覺效果。畫面散發的光澤遠比其他媒材更明亮,而當時許多十八世紀的觀賞者都表示獨特的「彩光」效果使人物膚色更亮麗。柯特斯承認偏愛粉彩,並表示粉彩作品「明亮悅目,更勝其他畫作」。

粉彩為傳統肖像畫注入賞心悅目的新鮮感。在學界也很快出現了相關的論文,著名例子包括英國約翰·羅素(John Russell) 撰寫的《Elements of Painting with Crayons》(1772),以及法國P. R. de Chaperon所著的《Treaty on Painting with Pastel 》(1788)。部分藝術家更是會自行製作粉彩棒,而大部分人仍選用市場上常見的現成粉彩棒。

丹尼爾·加德納(1750-1805),《年輕女子肖像,可能為伊利莎白·安妮·霍爾》。鉛筆 水彩 不透明水彩 粉彩。25 x 21英寸(63.5 x 53.4公分)

丹尼爾·加德納出生於英國北部的肯德爾郡(現稱坎布里亞),父親是一名鞋匠。他少年時移居倫敦入讀皇家藝術學院,師承班傑明·韋斯特(Benjamin West)及約翰·佐法尼(Johann Zoffany)。

加德納偶爾會創作油畫,但他的粉彩肖像畫則更出名。他曾視漢密爾頓為競爭對手,創作其最擅長的小型橢圓形頭像。佳士得拍賣亦帶來兩位藝術家的作品,包括加德納的《安娜貝拉·鮑萊特·史密斯半身像》(下圖)及漢密爾頓的《肯尼迪山羅斯摩爾男爵羅伯特·坎寧哈姆半身像》(上圖)。

《The Dictionary of Pastellists before 1800》的作者尼爾·傑弗雷斯(Neil Jeffares)表示:「加德納其後開始創作更大膽的作品,繪畫全身人像及家庭群像,常以樹林為背景,饒富趣味,用色奪目迷人,為英國肖像畫帶來一番新氣象。」

加德納與許多家族建立起友誼,並長期受委託作畫,例如在《布羅姆子爵、瑪麗·康沃利斯夫人和卡羅琳·湯森兒時與西班牙獵犬在樹林中的肖像》一畫中,便描繪了湯森 (Townshend)和康沃利斯 (Cornwallis) 兩個家族的子女一起遊樂的情景。

丹尼爾·加德納(1750-1805),《布羅姆子爵(1774-1823)、瑪麗·康沃利斯夫人(1769-1840)及卡羅琳·湯森(1778-1866)兒時與西班牙獵犬在樹林中的肖像》。鉛筆 粉彩 不透明水彩。29½ x 37½英寸(74.9 x 95.3公分)

事實上,英國藝壇有不少人一直反對粉彩畫,當中最著名的當數皇家藝術學院首任院長雷諾茲(Joshua Reynolds),他形容那是「女士的消遣娛樂」,並堅稱油畫才是更優越的正道。

傑弗雷斯表示:「1756至1763年間英法經歷了七年戰爭,英國民眾對法國所有文化事物均充斥抵抗情緒,粉彩亦因此在英國被貼上了相對負面的標籤。」

然而,這並沒有阻止加德納繼續以粉彩繪畫肖像畫,並鑽研出一種極具原創性的技巧,他先將粉彩棒磨碎,加入白蘭地混合成一種水粉顏料,用以繪畫人物的軀體、服飾以及畫中背景,而人物的面部則全部以粉彩繪製。

「加德納是一位創新的畫家,同輩中很少藝術家能在畫作中展現如此純粹的熱情」— 尼爾·傑弗雷斯

這種特別技巧令畫作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和精準度,把觀賞者目光集中在肖像畫最重要的人物臉部,然後才慢慢向外移到其餘細節。

加德納於1805年逝世時,代表洛可可風格清新明亮的色彩已逐步被嚴肅樸素的新古典主義取代。粉彩這種象征著洛可可時期的媒材也因此被束之高閣。儘管印象派畫家曾短暫地復興了粉彩,但他再也無法回到十八世紀時的盛況。

打开链接 https://www.christies.com/LotFinder/lot_details.aspx?intObjectID=5529694

傳為利奧塔爾(1702-1789),《身穿花裙和蕾絲襯衣、頭戴紅羽飾藍帽的北安普頓伯爵夫人安·薩默塞特肖像》。粉彩、羊皮紙。23⅞ x 18英寸(60.7 x 45.7公分)。此拍品於2012年1月25日在佳士得紐約售出,成交價242,500美元

打开链接 https://www.christies.com/LotFinder/lot_details.aspx?intObjectID=5459511

利奧塔爾(1702-1789),《身穿玫瑰花紋粉紅色連身裙的年輕女子半身像》。粉彩、羊皮紙。21¼ x 16½英寸(54 x 41.8公分)。此拍品於2011年7月5日在佳士得倫敦售出,成交價337,250英鎊

現在越來越多人認識到粉彩在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2011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舉行大型展覽「十八世紀粉彩的興起」(The Rise of Pastel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四年後,愛丁堡的蘇格蘭國家畫廊以及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分別以法國頂尖粉彩畫家利奧塔爾為主題舉辦其作品回顧展

加德納的作品被低估幾十載後,近年情況有扭轉之勢。2013年,一幅多塞特郡科瑞切爾莊園斯特(Sturt)家族的群像畫作以134,000英鎊成交(兩年後另一作品以233,000英鎊的成交價寫下藝術家新世界拍賣紀錄)。

傑弗雷斯表示:「加德納是一位極具創新性的畫家,同輩的藝術家之中很少能在作品中展現如此純粹的熱情。在他身處的時代,他擁有大量穩定的追隨者,時至今日,他的畫作亦重新受到欣賞及重視。」

Quote

相關部門

相關拍品

相關拍賣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