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夏季必看展覽:亞洲篇

在上海細味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精采里程,到新加坡體會吳冠中畫作與文學交融的意境,又或是沉醉於東京的「無界線」式藝術洗禮……以下為您介紹今夏必不可錯過的亞洲各大重要藝術展覽

林天苗:體·統上海外灘美術館,展出至8月26日

作為中國首批嘗試錄像製作的女性藝術家之一,林天苗近年來多次涉足大型裝置藝術。 「體·統」展覽四部分概念的探究:「個體意識」、「群體意識」、「公共意識」、「終極意識」,依次從上海外灘美術館二樓展廳縱向延伸到六樓,為觀者帶來一場心理和感官上的「意識」之旅。作品涵蓋她20多年來創作脈絡中極具代表性的裝置作品,以及藝術家自2017年起創作且從未向公眾展出的數件玻璃材質大型互動裝置藝術。屆時,具有文獻意義的手稿亦會同場展出。

林天苗 《我的花園》 2018年作。圖片鳴謝:藝術家及上海外灘美術館

作為展覽的開篇,二樓展廳中心是全新大型互動裝置《反應》,觀眾需走進展廳中央,進入一個充滿未來感的白色「洞穴」內,展開一段獨一無二的體驗與感知——將手腕放置在感應器上5至10秒,讓其收集脈搏數據,然後藍色熒光液體會從螺旋盤下的玻璃管中緩緩滴落,反映脈搏跳動頻率。在短暫的時間內觀者可視、可感,甚至可聽自己的血液「動感狀態」。這種探索是個體與機器之間一對一的反應,所蘊含的是「真我」與「假我」在特定環境中的彼此相遇。而專門為此展覽量身訂製的大型裝置《我的花園》則佔據了美術館四樓的整個空間,藉以「有真為假,作假為真」的公共意識概念,觀眾們被邀請去參觀一個由玻璃器皿構成的「溫室花園」,讓人感覺沉浸於包羅自然園藝、科學技術和大膽藝術想像的宏偉結構之中。

轉折點——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上海龍美術館,展出至10月7日

此場由龍美術館舉辦的大型展覽,呈獻自1978年以來中國當代藝術發展歷程中近百位非常重要的藝術家及作品。

以時間為軸,龍美術館從館藏作品中臻選出40年來極具影響力的近百件作品,包括油畫、國畫、雕塑、影像、裝置等,展示自1978年以來中國藝術的發展歷程,呼應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主題。展覽分為四個章節:1978-1984年 、1985-1989年、1990-1999年,以及2000年後,呈現中國藝術家各個時期的實踐與探索,以及中國藝術不斷煥發的生機活力。龍美術館希望透過本次展覽,讓更多人了解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與精神。

圖片來源:龍美術館官方網站

對於此次展覽,著名藝術史學家及批評家呂澎表示:「是次展出的藏品反映中國四十年來的藝術發展歷程,龍美術館藉此進行了一次藝術史意義上的邏輯陳述,以便提醒人們:看上去時間很長的藝術發展,其實僅僅完成了一個歷史的轉折點;我們才剛剛開始。在珍惜過往努力的同時,要清楚我們的真正任務是開創新的歷史。」

展覽開幕之際,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中英雙語畫册《轉折點——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將同步發行。展覽畫册由龍美術館館長王薇題寫前言,藝術評論家呂澎撰寫針對此次展覽的深度分析文章,並載有大量精采作品圖片。

指南針/Saudade: Unmemorable Place in Time上海複星藝術中心,展出至8月26日

複星基金會中葡當代藝術大型展覽「指南針/Saudade: Unmemorable Place in Time」 共匯聚12位中國及葡萄牙當代藝術家近百件作品,涵蓋繪畫、綜合材料創作、裝置、影像等多種媒介,展品風格各異卻內涵相通。

「Saudade」是葡萄牙語中難以轉譯的獨特詞彙,表述的是一種對過去某一時刻美好再無法企及的惆悵與渴求,然而很多時候,該詞亦是對當下處境的言說。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則代表了希望和方向。作為情感的Saudade和作為物件的指南針通過此次展覽相互呼應,映射出人類對於交流和交往的渴求。

若阿納·瓦斯康塞洛斯(Joana Vasconcelos) 《女武神 Marina Rinaldi》。圖片鳴謝:Fosun Foundation Shanghai

藝術中心的一樓空間在若澤·佩德羅·克羅夫特(José  Pedro Croft)的作品《無題》的數個鏡面中發生了折射和重疊,在展覽的最開始就引領觀者掉進一個過去與現在彷彿對摺壓縮在一起的奇異結界。二樓展崛若阿納·瓦斯康塞洛斯創作的大型作品《女武神Marina Rinaldi》,塑造北歐神話中的英勇女神祇,其變形的軀幹在整個空間中延展,作品安裝升空時更是如同偉大精神正在籠罩天空。細看是反覆多變的巴洛克風格,事實上是由當地婦女集體合作完成的各種布料拼接在一起,代表著在記憶中永不褪色的在地文化。古老瓷磚的運用,更是讓人想起中葡兩國十六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和交流。劉建華作品《虛幻的場景》在展廳中央構建了漂浮在籌碼孤島上的上海,絢爛繽紛卻又零碎脆弱。


在這全球化時代,天際線的崛起似乎沖淡了記憶,我們去哪裡再尋美好的Saudade情結?

清平福來 — 齊白石藝術特展北京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部分展出至8月12日,西雁翅樓展廳部分展出至10月8日

齊白石一生作畫,巧奪天趣,融人生智慧於其中。他生於亂世,嚮往太平,晚年常喜以「清平福來」為題,畫老翁持瓶、蝙蝠展翅,來傳達自己對安定、祥和生活的期許。在國泰民安、世事清平的當下,再觀白石畫作,更能體會老人內心那份樸素的情感、對家鄉泥土的愛、對祖國山河的愛,以及對萬物生靈的愛。


1954年,故宮博物院曾舉辦「齊白石繪畫展覽會」,轟動一時。時隔64年,今夏故宮博物院與北京畫院合作,在故宮午門和西雁翅樓展廳推出「清平福來 — 齊白石藝術特展」,從兩家機構珍藏的齊白石作品中精選出200多件畫作、篆刻、文獻,以「天道酬勤」、「扶夢還鄉」、「老當益壯」和「白石篆字」四個部分,全方位而多角度地呈現齊白石勤勉艱辛的探索、心繫故土的鄉愁、老而不頽的豪情,以及刀鋒印痕的心相。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

午門展廳部分將持續到8月12日,西雁翅樓展廳部分將持續到10月8日。此次展覽與北京畫院美術館的「胸中山水奇天下——齊白石筆下的山水意境之二」展覽(展期至9月23日)雙展交輝,於今夏掀起一場關於齊白石的藝術熱浪。

徐冰:思想與方法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展出至10月18日

此次展覽是徐冰在北京地區最全面的個人回顧展,力圖全面梳理藝術家自1970年代開始,至今40多年來的創作歷程,囊括版畫、素描、裝置、文獻記錄、手稿、影像、紀錄片等類別的60多件作品。

展覽呈獻徐冰所有主要系列的作品,勾勒出其藝術探索的完整軌跡。此次展覽題為「思想與方法」,透過以回溯方式呈現徐冰藝術創作的全貌,藉此展現徐冰的藝術方法,以及他持續不斷思考的動力與源頭所在。


作為在國際舞台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徐冰以其持續不斷、數量蔚為可觀、類型涵蓋寬廣的藝術體現方式,深入影響了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面貌。徐冰始終對自身所處的時代保持高度敏感,其作品與當下社會文化現實聯繫緊密且發人深省。徐冰的藝術創作在多條不同的軌跡上交叉進行,從早期研究的文化、語言及傳統知識體系,到1990年代至紐約後開始關注的跨文化與全球化議題,再到本世紀對於不斷快速發展的社會新現象的探討,他始終專注於尋找新的藝術方法來回應新問題;其創作概念嚴謹,媒介多樣,藝術表達清晰明確,在世界當代藝術中具有很高的辨識度,也在不同層面上影響著中國當代藝術整體面貌的構成,某種意義上為觀者提供了一幅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縮略圖。

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托:鏡面之上北京常青畫廊,展出至10月21日

此次展覽是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繼2008年其首個北京個展之後,在常青畫廊北京空間的第二次個展。展品不僅包括一系列精采全新項目,為觀者提供新的思考,同時亦回顧其早期經典作品。整場展覽以鏡子作連貫,表達當中的關聯。

以雕塑形式出現的鏡子佔據了畫廊的一樓大廳,兩部分鏡身間的角度令作品呈現出自我反射的結構,繼而以倍數不斷複製。劃分與倍增、疊加與消减,作為一切有機發展的普遍基礎,亦為該系列作品的基本主題;藝術家早在1977年便深入探索,此次該作以更大尺寸的方式,呈現於畫廊入口的中心地帶。

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托 《鏡面之上》展覽現場。圖片鳴謝:the artist and GALLERIA CONTINUA, San Gimignano / Beijing / Les Moulins / Habana 攝影:Oak Taylor-Smith

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托 《鏡面之上》展覽現場。圖片鳴謝:the artist and GALLERIA CONTINUA, San Gimignano / Beijing / Les Moulins / Habana 攝影:Oak Taylor-Smith

展品還包括首次對公眾展出的全新「鏡畫」作品,精美且特具自傳意味。藝術家以絲網印刷技術將自己的肖像融於鏡面拋光的不銹鋼表面,通過「在當下」的四維空間的參與,邀請觀眾成為場景的一部分。皮斯特萊托將自己的形象置於前景,手舉作為「生成性破壞」符號的木槌——這一符號取自其2008年橫濱三年展及2009年在威尼斯雙年展中實施的著名行為表演(前者現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

數碼敦煌 — 天上人間的故事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至10月22日

「數碼敦煌 — 天上人間的故事」 是香港文化博物館本年度的重點展覽。展覽共展出超過100件展品,通過敦煌石窟、文物和嶄新的多媒體技術,帶領觀眾深入認識敦煌的文化與藝術,細味佛國世界與平凡眾生的故事。

複製莫高窟建於西魏時期的第二八五窟,洞窟裡的壁畫內容豐富,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

展品包括首次在香港展出莫高窟建於西魏時期、極具代表性的二八五窟,按一比一比例複製,重現洞內的壁畫和塑像。此外還有以數碼技術展現的第四十五窟、二五四窟和莫高窟六十一窟中五代時期大型壁畫《五臺山圖》,配以珍貴的文物文獻、多媒體互動裝置和影音節目等,全方位介紹敦煌的歷史和藝術。

 

展覽特別加入了多項全新開發的多媒體節目,利用敦煌研究院提供的高傳真度圖像和洞窟測繪結果,製成多個影音節目和互動裝置,讓觀眾可以微觀敦煌文物的細節,深入認識壁畫內的佛國世界和民間生活情態,以及當中所描畫的天上人間故事。

teamLab Borderless東京MORI Building DIGITAL ART MUSEUM

日本數碼藝術團體teamLab近年來不斷推出新展,在世界各地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熱潮。今夏,teamLab在東京台場推出首個常設藝術展,展館面積達10,000平方米,以520台電腦、470台投影機製造結構複雜的立體空間,力求帶給觀者與眾不同的「沉浸式」互動體驗。


展覽場景MORI Building DIGITAL ART MUSEUM: teamLab Borderless, 2018, Odaiba, Tokyo © teamLab

展覽場景MORI Building DIGITAL ART MUSEUM: teamLab Borderless, 2018, Odaiba, Tokyo © teamLab

展覽場景MORI Building DIGITAL ART MUSEUM: teamLab Borderless, 2018, Odaiba, Tokyo © teamLab

展覽場景MORI Building DIGITAL ART MUSEUM: teamLab Borderless, 2018, Odaiba, Tokyo © teamLab

展覽以「Borderless」亦即「無界」為題,代表將「作品與作品」、「作品與觀賞者」、「觀賞者自身和他人」之間的界線消除,讓觀者融入作品,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巨大的空間由五個部分組成,展出約50件作品,當中包括有全球首度公開展出之作品。基於「無界」的概念,展品之間沒有界線,觀者從房間出來後沿著通道開始移動,時而和其它作品交流,時而和其它作品融合。此外,作品和觀者之間也沒有界限,人們沉浸在這個藝術世界中,繼而自己和他人的界限也變成連續性的存在。這是一所讓觀者通過自身的身體去探索藝術,同時和他人一起創造全新體驗的嶄新美術館。


teamLab是創立於2001年的藝術團隊,從五人的藝術組合發展為逾400名成員的株式會社,其中包括藝術家、科學家、數學家、工程師、建築師、動畫師、音樂人等各界專家。teamLab試圖通過藝術,探索人與自然、人與世界之間的新關係。teamLab認為,一切的存在都是漫長而脆弱的,與此同時又充滿了奇跡、不斷突破界限。

沒後50年:藤田嗣治展東京都美術館,展出至10月8日

2018年正值藤田嗣治(Léonard Tsuguharu Foujita,1886-1968年)逝世50週年,在日本以及以法國為首的歐美各大美術館的合作下,一場全面展現其繪畫生涯的大型回顧展剛剛於東京都美術館揭幕,並將持續展出至10月。

圖片鳴謝:Tokyo Metropolitan Art Museum

藤田嗣治生於明治中期的日本,在其長達80多年的生涯中約有一半時間在法國度過,晚年他取得了法國國籍並最終長眠歐洲,是巴黎畫派的代表畫家。本次畫展將按照作品時間、圍繞代表其各個創作階段的「風景畫」、「肖像畫」、「裸婦」、「宗教畫」等主題,同時引入全新的視角,來捕捉藤田藝術的真髓。所展出的作品中不僅有可謂其代名詞的《乳白色的裸婦》,還有不少首次在日本展出的作品,以及之前鮮有機會介紹的作品。

吳冠中:畫境與文心新加坡國家美術館,2018年8月31日展出至2019年9月

一代藝術大師吳冠中不僅是將中國水墨畫與西方現代主義藝術進行結合的二十世紀重要畫家,同時也是具有藝術批判精神和創造力的多產作家。本次展覽是藝術家2019百年誕辰紀念的獻禮,探究他大部分作品中有關藝術創作和文學創作的結合。吳冠中曾於1940年代末期在巴黎深造,深受塞尚(Cézanne),高更(Gauguin) 以及梵高(Van Gogh)的影響。展出作品部分來自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館藏,部分來自一位重要東南亞藏家的私人珍藏。

吳冠中《落花》,2007年作。藝術家惠贈。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館藏。

作為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吳冠中館系列展覽的第三期,這一展覽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更深刻的洞察,讓觀眾欣賞到吳冠中的藝術作品在更廣義的水墨美學語境中,所呈現出來的傳承與創新。

相關部門

相關拍品

相關拍賣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