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夏季必看展覽:美洲篇

當克里姆特(Gustav Klimt)與席勒(Egon Schiele)的大作在紐約綻放光芒,前拉斐爾派的作品就在三藩市展現風采——在此為您綜合報導今夏位於美洲區的主要展覽,萬勿錯過從芝加哥至聖保羅的精采藝壇盛事

查爾斯·懷特:回顧展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伊利諾州,展出至9月3日

查爾斯·懷特生於芝加哥,是1930年代非裔美國藝術家百花盛放時期的代表人物之一,透過藝術為其社群所面對的困境,以及對社會改變的渴望而發聲。當時抽象派藝術之風甚為盛行,但在懷特40年的事業生涯當中,每當面對公民自由議題時他都一直堅守其比喻風格,並因此成為一位成功並廣受矚目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對美國的影響力延續至今。

查爾斯·懷特 《沉默之聲》(Sound of Silence),1978年作。David Panosh印刷,Hand Graphics, Ltd出版。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瑪格麗特·費雪基金(Margaret Fisher Fund) © The Charles White Archives Inc

懷特在1965至1979年期間任教於洛杉磯奧蒂斯藝術與設計學院,大衛·海默(David Hammons)和凱瑞·詹姆斯·馬歇爾(Kerry James Marshall)都是他的門生。此次是首個懷特作品回顧展,展出其在藝壇屹立35年的版畫、素描及繪畫。展品將接續巡迴至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及洛杉磯郡立美術館(LACMA)至2019年。

Made in L.A. 2018漢默美術館,洛杉磯,展出至9月2日

Made in L.A. 2018為漢默美術館的第四個兩年一度展覽,將展出當代藝術家中之菁英代表的作品。由安妮·埃萊格(Anne Ellegood)及艾琳·克里斯托夫爾(Erin Christovale)負責策展,呈獻逾32位活躍於大洛杉磯地區的藝術家之作品,當中以新晉代表為主。

亞倫·福勒(Aaron Fowler),《El Comino Wagon》,2017年作。圖片鳴謝:藝術家本人。於洛杉磯漢默美術館「Made in L.A. 2018」展覽中展出至2018年9月。

雖然展覽內容豐富多元,亦有集中帶出數個主題:洛杉磯的歷史與文化、當今的政治狀況、身體的個人探索、儀式典禮的角色,以及氣候變化。

Fabergé Rediscovered希爾伍德博物館,華盛頓,展出至2019年1月13日

通用食品(General Foods)繼承人瑪荷麗·梅莉薇德·波斯特(Marjorie Merriweather Post)當今最為人所熟知的,是曾由她所擁有的海湖莊園(Mar-a-Lago)被特朗普收購。這位傑出人士既是精明女商人,亦是經常舉辦媲美皇室級別的派對的社會名流,同時又是慷慨的慈善家。事實上,他也是一位裝飾藝術的收藏家。機緣巧合,當史太林為了添購軍備及發展工業化計劃,而以廉價拋售沙皇時代的珍藏系列時,她與當時在蘇聯擔任大使的 第三任丈夫約瑟·戴維斯(Joseph E. Davies)正好身處當地。

葉卡捷琳娜大帝復活節法貝熱彩蛋(Catherine the Great Easter Egg by Fabergé),希爾伍德莊園、博物館和花園展覽館。照片:Alex Braun。

當時的瑪荷麗·梅莉薇德·波斯特已購藏了一系列令人驚嘆的法國裝飾藝術,也擁有了她的首枚法貝熱彩蛋;現在她獲得建立蘇聯境外最佳俄羅斯裝飾藝術珍藏的良機。整個珍藏都在希爾伍德莊園展出,這裡正是她在華盛頓以外的別邸。珍藏當中,由天才珠寶匠彼得·卡爾·法貝熱(Carl Fabergé)所製的珍品正在舉行特展。瑪荷麗·梅莉薇德·波斯特於1973年辭世,享年86歲,這次的展覽是鑑賞其傳奇珍藏的絕佳良機。

Gustav Klimt and Egon Schiele: 1918 Centenary新藝廊,紐約,展出至9月3日

全球各地的多個展覽都在紀念克林姆(Gustav Klimt)和席勒( Egon Schiele)這兩位二十世紀傑出奧地利藝術家逝世100週年,然而因為紐約新藝廊擁有大量這兩位藝術家的重要作品,所以又被視為在云云展覽中最出色的代表之一。

兩位藝術家的作品定義並體現了「末日快樂」( joyous apocalypse),意指哈布斯堡王朝政權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而落幕的最後日子,同年亦為二人逝世之年。師生二人都因當年肆虐歐洲的流行性感冒而病故;克林姆享年55歲,席勒得年28歲。

古斯塔夫·克林姆(1862-1918年),《黑羽毛帽》(The Black Feathered Hat),1910年作,油彩 畫布。私人珍藏。

縱然二人的人生環環相扣,他們卻是截然不同的藝術家。克林姆的情慾風格性感美豔,席勒的作品則展露強烈的表現主義氣息。此場展覽提供比較兩位畫家作品的機會,展出作品包括有1907年畫作《艾蒂兒肖像一號》( Portrait of Adele Bloch-Bauer)、上圖所示之1910年畫作《黑羽毛帽》,以及繪於1916至1917年期間的《舞者》(The Dancer);席勒作品則有1910年作品《手臂交叉在頭上的自畫像》(Self-Portrait with Arm Twisted above Head)以及1913年畫作《友情》(Friendship)。

Truth and Beauty: The Pre-Raphaelites and the Old Masters加州榮耀宮藝術博物館,三藩市,展出至9月30日

這是首個將十九世紀前拉斐爾派作品及其啟發之作同場展出的大型展覽;涵蓋安傑利科(Fra Angelico)、佩魯吉諾(Pietro Perugino)和范·艾克(Jan van Eyck)的畫作,以及霍爾曼·亨特(Holman Hunt)、米萊(John Everett Millais)與羅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的作品,同時追溯這個圈子「重新發現」波提切利(Botticelli)的故事,絕對是美感與心靈的饗宴。

羅塞蒂(1829-1896) 《瑪麗安娜》(Mariana) 1851年作。泰特美術館,倫敦,英國政府批准抵稅並被指派至泰特美術館之藝術品,1999年,T07553。圖片鳴謝:Fine Arts Museums of San Francisco

Text

David Wojnarowicz: History Keeps Me Awake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紐約,展出至9月30日

這是近十年來首場為大衛·沃伊納拉維奇(David Wojnarowicz)而舉辦的大型專題展覽,被公認為1980年代美國最重要藝術代表人物之一的他,很大程度靠自學成才,是一位風格激進的重要畫家、攝影師、電影製作人、作家及社會運動活躍分子,他起初將自己的作品於店面及街道旁展示,又在紐約東村的大廈旁製作模板。

大衛·沃伊納拉維奇 《無題》 1988-1989年作,銀鹽相紙,16 x 20 吋 (40.6 x 50.8 公分)。Steve Johnson and Walter Sudol珍藏。鳴謝:Second Ward Foundation。圖片鳴謝:The Estate of David Wojnarowicz and P.P.O.W., New York

隨著他的伴侶兼良師益友、攝影師彼得·赫哈(Peter Hujar)於1987年逝世,而他又獲確診染上愛滋病毒,沃伊納拉維奇成為一位高調的政治運動參與者,積極對抗當時社會的不公義。他於1992年逝世,一如此展覽所揭示,他的作品一直都充滿熱情而且精緻細膩。

Giacometti古根漢美術館,紐約,展出至9月12日

此展覽與巴黎賈克梅蒂基金會(Fondation Giacometti)共同協辦,重新探索賈克梅蒂的藝術語言。深受來自非洲、基克拉澤斯(Cycladic)、埃及大洋洲的藝術啟發,賈克梅蒂一生都在其位於巴黎蒙帕納斯區15乘16呎大小的工作室進行創作,其弟迭戈·賈科梅蒂(Diego  Giacometti)為其助手。他製作的那些人像弱不禁風同時昂首闊步,細長的形態與當時剛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恢復,卻仍然深陷分離與焦慮當中的群眾產生共鳴。

《Giacometti》 展覽現場,古根漢美術館。圖片:David Heald © 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 2018

古根漢博物館及基金會與賈科梅蒂擁有悠長的合作歷史——這位瑞士藝術家於1955年舉辦的首場博物館展覽,正是選址該機構位於紐約第五街的臨時據地。該次展覽更是這位藝術家逾15年來首場於美國的專屬展覽。

São Paulo BiennialCiccillo Matarazzo Pavilion,伊比拉布埃拉公園,巴西聖保羅,展出至12月9日

聖保羅雙年展描畫出持續繁盛的巴西當代藝術風貌,Gabriel Pérez-Barreiro 是此次第33屆雙年展的首席策展人, 他揀選了7位藝術家讓他們為自己的作品策展,另外再由他策劃12場獨立展覽,藉此對傳統雙年展模式作重新思考。

Alejandro Cesarco 《Song》裝置藝術,於芝加哥大學文藝復興協會,2017年。圖片鳴謝:Alejandro Cesarco and Tanya Leighton Gallery。圖片:Useful Art Services。

七位進行自我策展的藝術家分別為Alejandro Cesarco、Antonio Ballester Moreno、Claudia Fontes卡琳·瑪瑪·安德森(Karin Mamma Andersson)、Sofia Borges、沃爾特西歐·卡爾達斯(Waltercio Caldas)及Wura-Natasha Ogunji,連同Pérez-Barreiro負責策展的12個項目,帶出主題「情感相引」(’Affective Affinities’)。雙年展舉辦地點為由建築師尼邁亞設計的雙年展館,位於聖保羅伊比拉布埃拉公園(Parque do Ibirapuera)。

在空間寬廣的蓋蒂別墅博物館觀賞傑夫‧昆斯(Jeff Koons)的巨型黏土雕塑,總是別具詩意。這座博物館由讓·保羅·蓋蒂(J. Paul Getty)所建,作為研究古代世界的學術場地;雖然他本人從未到訪過。傑夫‧昆斯的雕塑以外,此場充滿啟發性的展覽亦帶來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保羅‧麥卡錫(Paul McCarthy)、約瑟‧柯蘇斯(Joseph Kosuth)、陳佩之(Paul Chan)及瑞秋·哈里森(Rachel Harrison)的作品,主題集中表述對柏拉圖哲學的藝術回應。

傑夫‧昆斯 《Play-Doh》 1994至2014年作。多色鋁。藝術家珍藏。 © Jeff Koons

透過多件出自二十世紀先鋒藝術家手筆的霓虹標誌、樹脂鑄型洞穴及亮面鏡子,深入探索柏拉圖對於理解人類處境的深刻影響,包括「沉思」此種終極柏拉圖式體驗。

Rachel Rose: Will-o-Wisp/The Future Fields Commission費城藝術博物館,賓夕凡尼亞州,展出至9月16日

瑞秋·蘿絲(Rachel Rose)是一位值得注意的藝術家,她的影像作品《Lake Valley》是去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央展覽館(Central Pavilion)最矚目的作品之一。此作將現存已有短片以拼貼方式混剪,從十九世紀童書中擷取圖像,再結合手繪動畫,效果魔幻。

瑞秋·蘿絲 (1986年生) 《Wil-o-Wisp》影片之定格影像 2018年作。圖片 © 2018 Rachel Rose

現在,作為時基媒體(Time-Based Media)「Future Fields Commission」的得主,蘿絲受費城藝術博物館委任創作一件全新的裝置藝術。這位31歲紐約藝術家在其真人影片作品《Wil-o-Wisp》中,講述在十六世紀的英國農業社會,一位女子的命運深受動亂、猜疑和迫害糾纏,藉此探討真實與感知、歷史與偶然之間的關係。

相關部門

相關拍品

相關拍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