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思遠:流澤遺風
安思遠的遺風流澤,不僅在於其收藏而已;其深厚學養、大方捐贈與慷慨風度,對全球各地的亞洲藝術研究與鑑賞影響深遠。
學術視野
安思遠以天賦慧眼與卓越見識縱橫亞洲藝術世界,畢生成就斐然,其學術成就對二十世紀的亞洲藝術研究啟發尤深,著作不單拓發新知,更開創出全新的研究與收藏範疇。1971年的重要著作《中國傢具:明清硬木傢具實例》令西方開始注意這個此前不被重視的收藏類別,啟導無數後進鑽研中國傢具。1987年出版、共三卷的巨著《中國近代書畫 1800-1950》則是安思遠數十年研究的結晶,影響所及,西方策展人與收藏家紛紛涉獵之前乏人問津的近現代中國書畫,令其成為重要收藏與研究類別。
捐贈與贊助
安思遠待人大方,相知滿天下,捐贈收藏更是慷慨。1977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艾斯特中國庭園肇建,安思遠捐出兩件硬木高櫃、一件三抽屜木箱以及四張刻有書法的椅子,策展人譽之為「簡約、雅致兼具的傑作」。1985年,安思遠把所藏471幅中國近現代畫作贈予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貫徹其普及藝術、讓大眾接觸原作的信念。1997年再捐贈多幅十八、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上葉中國書法作品予華府佛利爾藝術館,對該館中國藝術館藏規模與策展方向大有裨益。安思遠亦曾多次捐出大批中國藝術品予哈佛及耶魯大學的 藝術館。
文物保護
安思遠亦以保護中國文物與歷史建築為任。1992年,安思遠首度到訪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宋元明畫家喜以黃山入畫,徽州則是當年的商業重鎮。安思遠在徽州發現當地不少古建築日久失修,更因新安江泛濫而致殘破不堪,但縣政府卻因忙於修復道路與基建而無力修葺。當地歷史建築不單自明代留存至今,更是少數未經改動的例子,而安思遠可說是發現其獨特價值的第一人,如非他及時出手,大概早已因破敗、倒塌或重建而灰飛煙滅。
位於徽州呈坎的古祠寶綸閣是黃山最具價值的建築物之一,當地居民與工匠雖然一直努力復修,卻因氾濫成災與資金短絀而無法減慢寶綸閣的破落。1993年,安思遠在香港成立中國文物藝術修復基金,旨在修復寶綸閣以及其他重要民間與宗教建築,並在短短一年內籌得超過一百萬美元經費。安思遠因此與其他在研究、保護中國藝術與文化方面的貢獻,在1993年獲中國政府授予榮譽市民稱號,並獲邀任北京歷史博物館 (中國歷史博物館前身) 榮譽館長暨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