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韡的懾人力量

相較讓他成名的政治主題作品,劉韡近期的抽象創作著重於探索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藝術家今年將首度參展威尼斯雙年展,E Jane Dickson率先與他進行訪談

現居北京的藝術家劉韡強調沒有「新作」這回事:「在作品完成的一刻,它就不再是新的了。」不論是在哲理闡釋上,還是在他驚人的多種藝術創作中,都很難簡單地概括定義劉韡。作為中國文革後的藝術發展先鋒代表,他比任何前衛派都更懂得搶佔先機。

生於1972年的劉韡,在天安門事件發生時剛剛長大成人,從那時起他的作品就常對中國的急遽社會變化作出深刻尖銳的評論,時或帶有諷刺意味。

劉韡,《風景》,2004年作。數位噴繪。306 x 612公分。© Liu Wei Studio

在他的1999年影像裝置作品《難以抑制》中,赤裸人體在燈光下幻化成昆蟲般的模樣;《風景》(2004年)則以另類手法演繹中國傳統捲軸畫,看似平靜寧謐的山脈風景,實為精緻的臀部照片組成;以人類排泄物為造型的巨型雕塑《消化不良二號》(2004年)上更有幼蟲般的士兵,清楚表達藝術家對軍國主義的鮮明見解;《愛它,咬它》(2005-2007年)則以狗咬膠製作一座城市殘骸,藉此諷刺消費文化。


劉韡,《紫氣一 第10號》,2007年作。油彩 畫布。180 x 300公分(70⅞ x 118⅛吋)。2014年10月24日於佳士得上海售出,成交價1,830,000人民幣

不論是他如此張揚的顛覆性姿態,抑或近期對都市化作出的反思之作如《紫氣一 10號》,看來都跟白立方畫廊在2018年倫敦Frieze藝博會為劉韡舉辦的個人展覽沒有太大關係。展覽中展出了藝術家兩個相輔相成的油畫系列《戶外》和《靜默》,以及名為《微觀世界》的一組抽象雕塑。

作品帶來的效果充滿發人深省的意味,是一種近乎柏拉圖式願景的純粹狀態,與劉韡迄今那些政治意味明確的作品系列大相逕庭。然而對於藝術家來說,這組作品是對其早期意念的深入闡釋。

劉韡,《天安門》,2009至2010年作。油彩 畫布,三聯作。全幅:250 x 540公分(98⅜ x 212⅝吋)。2015年11月28日於佳士得香港售出,成交價6,640,000人民幣

他指出:「所有藝術創作都是連續體,我一直都是在延續以往的主題,只是換了一種嶄新形式來呈現。然而作為藝術家,我不能僅僅描述 事物本態。這件作品是我獨有的理解方式,並將現實與認知結合起來。

劉韡的最新作品令人沉迷其中無法自拔(大部分於白立方畫廊亮相的作品,在Frieze藝博會首日就已售出,成交價在90,000至450,000英鎊之間)。在《戶外》系列中,若說有些作品蘊含中國傳統山水畫元素,藝術家都以更為接近原始自然的方式將之呈現;畫中的鐵紅色、藍黑色,及硫磺色中都擁有震撼力量。

《靜默》系列靈感似乎來自「桃花源」的傳統,一種源於大自然的啟蒙。然而啟蒙對劉韡來說似乎並非一蹴而就的狀態,而是一種對於存在核心的洞察視野。同樣地,《微觀世界》雕塑那猶如分子結構或變形蟲的形態,在鏡面底座上映照出無限倒影,暗喻一切事物無窮無盡的「可知性」。

劉韡,《微觀世界》,2018年作。鋁板,尺寸可變。圖片鳴謝:劉韡工作室及北京林冠藝術基金會。攝影:© Jonathan Leijonhufvud

劉韡在進行創作時,深受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ur)的哲學思想影響,尤其是他對人類和自然之間關係的研究。雕塑的離散抽象形態,不但試圖展現出這種關係,同時亦表達了「靜默事物之間的孤寂感」。藝術家解釋:「樹、天、人,三者都各自獨立存在於世,而又在彼此之間擁有一種關係,然而這種關係難以被見到,又或具體表達出來。這些都只是思緒的風景而已。」

「我認為真相是,數碼世代局限了藝術家,因為他們只能透過社交媒體表達自己。」——劉韡

過往,劉韡曾使用電子技術以及助理團隊來製作藝術品及裝置藝術。現在重回空白畫布面前,手執畫筆的他,得以憑著直覺在當下揮毫創作。不過他的「回歸基本進程」,同時也是對中國及全球藝術市場現況的一種反抗。

他指出:「電子科技令藝術創作及傳播產生巨大變化,而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現在似乎每個人都有表達自我的自由。是的,藝術家也擁有前所未有的機會去展示他的作品;他們可以上載許多照片到互聯網上。然而我認為真相是,數碼世代局限了藝術家,因為他們只能透過社交媒體表達自己。要是你過著跟其他人一樣的生活,你將會失去自己獨有的思考方式。最終藝術將不再存在,而只剩下風格。」

相較之下,藝術「總是從一個問題開始」。他續說:「一切都回到這個問題之中:藝術的功能是什麼?我們該如何表達它?我或許找不到答案,但也沒什麼大不了。」

劉韡是將於威尼斯雙年展中央展館展覽「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參展的79位藝術家之一,展期為5月11日至11月24日。


Text

相關部門

相關拍品

相關拍賣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