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1978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中國藝術家的視野驟然打開,有了全面研究西方繪畫史和現代藝術的機遇和條件,這與50年代單向學習蘇聯油畫大為不同。油畫變成理性思考手段,而非過去政治宣傳工具。在多元發展下,中國美術學校慢慢成為現代美術的實驗室,使中國美術擺脫過去的模仿性、盲目性,走向學術化、文化性和民族化的一個重要途徑。
觸覺敏銳的藝術家通過創作,釋放自我意識與個人思想,單單是寫實畫派也產生出百花齊放的風格,更踏上了國際藝術舞台。通過了解艾軒、王沂東、李貴君、陳逸飛、陳衍寧的創作,我們可以窺見堅守寫實信念的中國藝術家,其自身成長背景和對「真實」的理解,如何創作出多面向的寫實畫作。
艾軒:莊嚴的純真
在1970年代擔任成都軍區駐軍藝術家的11年間,艾軒多次前往西藏寫生,對當地的人文關係有了深刻的認識,如他所言:「西藏這個地方本身就讓人感覺一種巨大的不可超越的力量。它是亙古不變的、莊嚴的,人面對它往往是無可奈何的。…我借助西藏這種狀態表達了自個兒的感覺。」艾軒之所以選擇以西藏為題,在於當地嚴苛的自然環境突顯岀人類的渺小,畫中人物所面臨的考驗實際上影射了艾軒個人的生活體驗與對於生存的理解。
自1983年,艾軒的創作概念由關注農村人民生活,轉到遙遠的西藏高原,西藏純真的小孩、少女成為了藝術家表現內心世界的主題。1987年的《西藏女孩》(Lot 2221)乃西藏系列的早期作品,穿上黑色厚棉襖的女孩,雙目無懼地向外直視,眼神透露了小女孩成熟的心志已超級了她的年紀,空白深沉的背景,把整個畫面的氣氛變得莊嚴,時間、空間的元素一一取掉,使人的焦點集中在人物的精神面貌,表現人類最純粹,最真摰,最莊嚴的狀態。2000年創作的《寒冬》 (Lot 2125),以白茫茫的雪地,遼闊的天空為背景,虛空的感覺伴隨而生,時間好像被凝住了。艾軒把隻身站在雪地小女孩,安置在畫中心,佔據了畫面大部份的空間,以熟練的寫實技巧,細膩的筆觸集中描繪女孩的表情。無辜的眼神,與世無爭的表情與一般天真活潑的小孩形象成強烈的對比,令觀者由衷地產生了一種同理心,猜測這小女孩究竟在思考什麼?艾軒在畫面加入回頭在望的雪犬,表現一種互相守望的親密關係,暗喻了人類和萬物與大自然之間的連結。作品恰如同一則寓言,在簡單卻深刻的情節鋪陳中,隱含艾軒對於生命的探索與生存意義的積極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