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竹久夢二
竹久夢二
想出乃人
彩墨 絹布
126.2 × 34.5 cm. (49 5/8 x 13 5/8 in.)
1920年代中期作
款識︰夢二艸(右上)
來源
亞洲 私人收藏
此作品附東京美術俱樂部鑑定委員會於2009年6月8日發出之保證書。

拍品專文

在西洋畫的巨輪下,日本畫同時在明治時期(1868-1912)發展。1889年,東京美術學校成立便設有日本畫科與木雕科,可見對日本傳統美術之延續的堅持。竹久夢二的藝術生涯在明治末期展開,明治時代複雜的文化思想也反映在其複雜的人生和繪畫上。1884年,竹久夢二生於日本岡山,早年畢業於早稻田實業學校,後來在太平洋畫會研究所學習油畫。竹久夢二起初以繪製單幅小品畫涉足日本畫壇,他的第一本畫集《夢二畫集.春之卷》於1909年12月出版。書中收錄他發表在各種雜誌上的單幅插圖作品共178幅,採用木板印刷 ,被稱為「初期草畫」,廣受歡迎。1

明治未年,竹久夢二的繪畫轉向抒情風味,以及「美人畫」。1920年代的《流水紅樹》(拍品編號404) 以貼近日本南畫畫派 (Nanga) 中自然、簡約的筆觸描繪秋分時候的紅葉,捕捉醉人的秋色。竹久夢二的「美人畫」代表了明治維新成功後女性地位的轉變。《想出乃人》(拍品編號 402)中,竹久夢二利用浮世繪般顏條及顏色建構出的美人溫柔如水,保有玲瓏姿態,朦朧白皙帶點憂傷又惹人憐愛的容顏,是「夢二式美人樣式」的代表作。

日本早稻田大學藝術學美術史博士生吉田健一指出,「就像在中國無人不識豐子愷一樣,在日本也無人不識竹久夢二。」1 而豐子愷(1898-1975)從事漫畫創作,與其留學日本時巧遇竹久夢二的畫冊有密切的關係。豐子愷在三十年代的一篇文章中說:「回想過去的所見的繪畫,給我印象最深而使我不能忘懷的,是一種小小的毛筆畫。記得二十餘歲的時候,我在東京的舊書攤上碰到一冊《夢二畫集.春之卷》。隨手拿起來,從尾到頭翻過去,看見裡面都是寥寥數筆的毛筆sketch(速寫)。……這寥寥數筆的一幅小畫,不僅以造形的美感動我的眼,又以詩的意味感動我心……」竹久夢二的「初期草畫」對豐子愷的漫畫創作影響深遠(圖3),同時見證了二十世紀中日在文化上的互相交流,這同時可見於留學日本的中國藝術家如傅抱石、關良、倪貽德。

1. 吉田健一,「中國近代漫畫:豐子愷與竹久夢二」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藝術 (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