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艾轩忆述在西藏高原度过的寒冬,他因这片荒芜大地的全然静默而感到颤抖。干草在寒风下摇摆、冰块在他的脚底下融化,他完全被孤寂感所掩盖。这种强烈的情感与《北方的冻土带》 (Lot 123)所传递的感受如出一辙。艾轩以写实主义作为其心灵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经过一段长时间受苏联写实主义主导,从文革中走过来的中国艺术家强烈渴求能为中国艺术建立创新之路。属法国自然派的一件作品在1970年代晚期在北京和上海巡回展出,深深影响着艾轩的艺术发展,特别是朱利叶斯.巴斯蒂昂-勒帕热的作品《晒干草》(图1)。当时的中国艺术大环境充斥刻划工人荣耀的一面。艾轩却可通过这幅作品看到人类生活真实的经验和个人思维,使人与自然之间可融为一体。人们可在《北方的冻土带》找到巴斯蒂昂-勒帕热对艾轩的影响,画中的年轻女孩挨着一个破烂的围栏,背后是广阔、布满积雪的冻原。有别于《晒干草》中坐着的女人,艾轩笔下年轻女孩将手搁在地上,完全挨着围栏。她的身体成了一条对角线,与环境融为一体。这样的构图透露了画作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艾轩以单一色谱刻划出荒芜的白色世界及宽阔的天空,带来一种虚无和无限感。然而,描绘女孩的笔触却是细致的,展现出艾轩成熟画作中常见的精确纯熟技巧。他以女孩身穿大衣的细腻质感和颜色的巧妙变化来提升主题,吸引观众眼目集中在此,并在观赏时忘却其他部份。年轻女孩似乎以其惊讶的眼神与扬起的眼眉回应观众。她的表情带来一种奇异的陌生感,令观赏者诧异她究竟在想什么。《北方的冻土带》将美丽与静默的思考结合在一起。此画最核心的讯息就是要探索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