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自1972年开始,吴冠中在政府的允许下,每周一至两次以农村庄稼为题写生绘制风景画。没有画具材料的吴冠中使用农家柳条编成的粪筐作画架,凑合着一元多钱一块的农村简易黑板,刷上胶后作油画,因而被戏称为「粪筐画家」(吴冠中《生命的风景》第148页)。他在粪筐上画出了一批感情真挚、乡土气息浓厚的油画。同年冬,吴冠中与妻子朱碧琴从河北前往贵阳途中,路经花溪而绘制了少量的风景画作,而拍品《秋》(Lot 15)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他的「油画民族化」以中国的民族、地域风格、特色为题材,融合以中国水墨写意绘画中时而近乎抽象的简洁特质;而他1970年代一系列以中国精神出发的油画作品,更为他的创作生涯创造了第一个高峰。于此吴冠中对中国绘画的延续与创新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中国古代不少杰出的绘画作品蕴藏着现代造型美所要追求的品味。我认为八大山人对掌握具象与抽象的契合,是我国传统画家中进入抽象美领域最深远的探索者。我将彩墨的特色融入油画中,赋予油画中国式的抒情晕染。我吸收了中国古画中的构图特色,结合古画与油画的优点,使画面呈现感人的形象、色彩与壮丽的空间感」。(图1)
作于1972年的《秋》(Lot 15)与1977年的《武夷山》(Lot 14),同样创作于吴冠中1970年代以油彩创作风景画的巅峰时期,然而不同于《武夷山》所描绘的浑厚山石,《秋》描绘了树木的萧疏之态。画作左上方的几株金叶秋树,挺立于杳无人迹的山石之上,背景留出空白,远处却有几只飞鸟,构图疏而不简,笔简而形具,预示了其后「风筝不断线」的创作理论:「作品的画面已偏向抽象,从生活中来的素材和感受,被画家用减法、除法或别的法,抽象成了某一艺术形式,但仍须有一线联系着作品与生活中的源头」。一如元代画家倪瓒 (1301-1374)的山水使用极少的元素,却能舒畅地表现自然的趣味,使其绘画具有抒写性灵的人性姿态(图2)。吴冠中在河北农村劳动期间,对单调黄土地景中生长的一花一叶,产生了亲切的感情,因而可见《秋》画作右下方只伴黄土的不知名野花,欣欣向荣的为金叶黄土带来了必要的点缀。吴冠中意识到中国绘画唯有融贯中西艺术相通的美,才能具有时代意义与未来。他的作品因而深系民族情感,更表明他在经历西方艺术的洗礼之后,却未曾与中国切断脐带,使中国人「根」之意识深植其绘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