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 WEN HSI (1906-1991)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陈文希

驳船码头边的房舍

细节
陈文希
驳船码头边的房舍
油彩 画布 裱于木板
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作
款识:C. Wen Hsi (右下)
来源
2011年10月3日 香港苏富比 编号633 现藏者购自上述拍卖
展览
2002年5月29号-6月6号「Crossings」 斯民艺苑 新加坡

登入
浏览状况报告

拍品专文

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加坡现代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同时伴随着「南洋画派」的创立,陈文希的油画作品在当时即以独特新颖的风格蜚声东南亚画坛。他运用半抽象和立体主义的绘画风格重新审视自然和存在的主题,虽然这看似有悖于他早期接受的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训练,但陈文希对于创新的执着追求以及对表达生命本质的渴望,贯穿了他绘画作品的取材和风格的转变。其无可争议的精湛技法使他能自如地涉猎各种风格迥异的艺术表现形式。 早在东南亚之行以前,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陈文希便隻身前往上海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求学。正是这段经历使他的中国水墨画技法得到了淬鍊,同时也结识了给他艺术世界观和人生哲学带来巨大影响的着名画家潘天寿。 潘天寿一贯主张继承并弘扬中国水墨的传统美学。陈文希在他的引领下第一次接触到了指画——这同时也在日后成为了他标志性的绘画风格。然而,潘天寿反对将东西方绘画风格相融合的技法,关于这个问题,陈文希却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对传统素材和绘画风格的敬意,与开闢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是不冲突的。而他随后对油画的涉猎也体现了大胆、勇于突破传统的个性。虽然在中国学习期间陈文希即已接触到了西方绘画理论,但直到他1946年抵达新加坡后,才真正开始了自己的艺术创作。 作为新加坡前辈艺术家之一,陈文希在南洋艺术学院任教的同时,也是推动和发展南洋画派的主要领袖。该画派最开始主张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和素材描绘独特的东南亚风土人情。在陈文希和其他艺术同侪及友人钟泗宾的努力下,南洋画派很快便自成一体,且完美融合了多种绘画风格——无论东方还是西方。 受到当时欧洲盛行的现代主义思潮的启发,同时为了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艺术风格,陈文希的作品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了从水墨画到抽象绘画和立体主义风格的蜕变。其中,《驳船码头边的房屋》(Lot 3)就准确捕捉了当时艺术潮流的活力和精神,并以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对这个标志性的场景加以重塑。 作为世界重要的转口贸易港,新加坡的人文风貌主要以其标志性的河岸风光为中心。新加坡独特的城市面貌和蜿蜒曲折的河流正是无数艺术家想像力的源泉,而这些艺术家如刘抗等人,也试图通过他们的绘画捕捉这座城市的蓬勃生机。在其早期的艺术创作当中,陈文希为了巩固西方绘画技巧,也曾尝试以写实风格来描绘新加坡的河流。而这幅《驳船码头边的房屋》则最终见证了他到半抽象风格的转变。该作品不仅展现了陈文希此时对自己绘画风格以及素材的自信,同时也寓意他已彻底融入了这座城市。作为其向表现主义和抽象风格转变的代表作,陈文希准确地捕捉到了六十年代初新加坡码头的独特风貌。 河流沿岸的商铺熙熙攘攘,人潮涌动,充斥着工人、商人以及其他各色人等,他们一起构成了新加坡标志性的城市面貌。通过将这些店铺简化为风格鲜明的建筑线条,陈文希模煳了房屋,码头,河流以及周围风景之间的结构差异。这样的构图丰满且极具冲击力——传达着人世喧嚣和周围风景的和谐统一。以简化线条所描绘的店铺同时,又好似当时多见于东南亚渔村的水寨(传统渔村建筑)的剪影。这种将传统和现代手法相结合的艺术风格(取材于传统的动物、山水主题,并结合抽象的图形、线条、构 由于同类作品存世不多且画质精美,《码头边的房子》便成为陈文希绘画生涯当中相当重要的一幅作品,代表了这个时期他开始大胆尝试之前从未涉足的题材,并创作出一系列惊世骇俗的佳作。

更多来自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晚间拍卖)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