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
古那弯
卖花小贩
油彩 画布
1960年代初作
来源
Boentaran先生 (1921-2006)直接购自艺术家 现藏者承继画作

登入
浏览状况报告

拍品专文

印尼现代画家亨德拉‧古那弯的《卖花小贩》(Lot 17),不管在其风格、构图、及色彩选用方面,皆可说是他一九六零年代早期作品的典型代表。这个时期的作品特徵,就是画家笔下渐进式明暗变化、极具个人风格的特殊色调及其呈现的柔美色彩。古那弯的作品反映出他对印尼生活方式的热爱,以及他对多采多姿、充满质感的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敏锐感受。以这个层面来说,《卖花小贩》就是具有这种特色的杰出作品。这幅画的过人特质全部灌注在狭长、直式的画布之上,而这也正是古那弯在一九六零年代所喜爱的表现型式。虽然他的作品取材于日常生活景像,却蕴含着一种威严、颇具历史宏伟之感,令人不禁联想到古典西方艺术画作中由教会委任製做的教堂祭坛画。古那弯这个时期的作品用色,已经脱离之前画作中所使用的大地色彩,转变成充满明亮轻快、较为自然的色调。 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古那弯作品从一九五零到一九六零年代的清楚演变。这两个时期转换特徵,可以从古那弯选用女性题材成为笔下所描绘的人物看得出来。从卖水果及食物的小贩到传统河浴的妇女,古那弯对日常生活点滴以及人与人间的互动观察入微。他绘画对象的灵感不是来自某位特定的人物,而是社区中他所认识的妇女。在《卖花小贩》中,艺术家把日常生活的真实性转化成紧密、最令人熟悉的视角,把市集情景建构成呈现人们从事悠閒、普通行为的舞台。在古那弯细腻观察的刻画之下,这些画中妇女散发出的风情深深吸引众人的目光,因而得以从日常、普通的存在中昇华,在艺术史上永垂不朽。 实际上,古那弯作品中对印尼妇女的描绘已经在印尼现代艺术殿堂中获得一象徵性的地位。《卖花小贩》这类的画作,反应出妇女题材在古那弯艺术中的重要性。他对印尼风情的着迷,以女性主题体现完美的诠释与表达。如果画中妇女哺育婴儿时将强壮的双脚稳健地踩在地上,「她」就成为艺术家所热爱的祖国象徵,也就是建国不久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如果「她」以艳丽色彩出现,穿着印尼製做精良的传统蜡染服饰,「她」就代表最贴近艺术家的杰出爪哇文化。如果「她」身后出现宏伟秀丽的背景,并几乎可以用其曼妙的身躯与景观合而为一,这表示古那弯希望这种表现方式会令人联想到壮丽的山水,此时的「她」就是集合所有美丽与印尼风情的化身。 做为画家,古那弯的画风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的魅力以及浪漫情怀,与他的童年生长环境有密切的关係。他在1918年出生于西爪哇万隆一个劳工阶级家庭,在一个幽静、宛若世外桃源的村庄成长,并且热心地投入当地的戏剧活动。这也难怪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与当地环境相关的景物以及极具戏剧张力的色彩。在一九三九年,他与艺术家阿梵迪偶遇,从此之后,古那弯誓言要把绘画当作终生的职志,之后他与另外一位现代艺术名家克尔顿加入了位于中爪哇日惹的「人民艺术家工作室」。与其他同期的艺术家一样,古那弯经历了印尼史上最动盪不安的时期。当时国内出现战争以及政治不稳定,而古那弯是国家主义者,加上他是印尼共产党的极度活跃份子,因此落得被监禁的下场。 在社会及政治快速变迁的背景下作画,这种对一般生活情境的描绘,可以说是巩固社会价值观及群众互动的重要助力。《卖花小贩》的定位就是以生动活泼的笔触描绘市集上卖花人及买花人的情态。花朵是美丽的交易产品,强调了市集的愉快与简约优雅,不需要充斥着竞争及讨价还价的特质。画中的卖花人伸手拿着一串鲜花,几乎可以视为是餽赠的供奉之物;买花人身着华丽多彩的蜡染衣饰,只能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回报。在古那弯的理想世界中,尽见人生的真善美,而这种理想境界,没有比《卖花小贩》画中的世界更为传神。

更多来自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晚间拍卖)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