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RIEN-JEAN LE MAYEUR DE MERPRÈS (1880-1958)
美國私人藏家收藏
勒迈耶

荷花池边的女子

细节
勒迈耶
荷花池边的女子
油彩 画布 原装手凋峇里式框
1930年代末作
款识:J. Le Mayeur (左下)
来源
1998年10月4日 新加坡佳士得 编号236 前藏者购自上述拍卖 2005年5月29日 香港佳士得 编号18 现藏者购自上述拍卖

登入
浏览状况报告

拍品专文

1930年代初期,比利时艺术家勒迈耶在环游世界的过程中,最终选在热带岛屿峇里岛落脚。整个旅途中,他不停寻求灵感,而峇里岛的光线、色彩和女人就是最好解答。勒迈耶与他最喜爱的模特儿妮.波洛克共结连理后,夫妻两人在沙努尔沙滩上建造属于自己的别墅和花园,成为他作画佈景的首选。他试图将生活环境营造成「美不胜收」的天地,将家园打造宛如仙境一般,放眼即是花团锦簇,茂盛的树木和花草,还有露台、凉亭棚架、小寺庙、佛像和荷花池。他说「这一切才足以衬托波洛克的美丽」。长达25年之久,波洛克作为模特儿,每天为勒迈耶的众多画作摆姿势。他在自家世外桃源观察到的事物,少女在耀眼明媚的阳光下沐浴,各种景象对艺术家来说都是富饶风趣的主题。 这幅典雅祥和的画作《荷花池边的女子》(Lot 18),描绘着四个女人,皆以勒迈耶的缪斯──爱妻波洛克作为蓝本,画中蹲伏于池塘右侧的女子特别具有波洛克的外型,其他三位女子则分散在荷花池边。池子则介于两栋有着白牆和蓝色窗框的建筑间。在这两栋建筑物间隐约可见着凉棚,上面长满紫色和粉红色的花朵,而荷花池的后方是一丛生意盎然的荷叶。画面整体呈现迷人的氛围,带给人一种舒服的亲近感,坐落在开放的空间中,两侧也是开放式的建筑,彷彿地平线就在远处,开花的枝条也让整体空间更添深度。画中主题也别具魅力,看上去像是女子们在嬉戏、抓金鱼,勒迈耶将四人自然玩乐的休憩瞬间凝结成美丽的画面。画在后方的两名女子使整个场景充满更温馨的氛围,而简洁的整体美感,才是展现勒迈耶品味精神及技法的最佳媒介。 二次世界大战的几年前,勒迈耶开始透过精准短促的笔触,勾勒出精緻的画作。强烈而微妙的用色,结合灿烂的光线效果,是他战前在峇里岛的主要风格。这个时期的典型画风,透过简单大片的色块,在画布上体现绝佳艺术性。在他战后的画作,画风更趋精密,呈现更多的细节考量。《荷花池边的女子》中,他只利用白色描绘并凸显大叶植物。女子背部和手臂上皮肤,运用粗的黄色笔触展现日晒的肤色。他的花叶也没有特别明显细节,而是用色块和色点表现。 藉由极为出色的上色效果,艺术家展现出热带岛屿的亮度和饱和色彩。果断地利用光线,这幅画的色彩非常温和含蓄,色调也许以植物颜色为主,但同时又有红色沙龙裙,以及画作上方和中间、荷花池中荷花的白色区块,增添不少活泼气息。黄色则增加场景的色温,在其中一名女子腰间的围巾,另一位女子头上的头巾,还有女子的肤色皆赋予画作一种饱满的温度。 巧妙使用明暗色彩对比,画家创造出日晒肤色和深度。池塘中的大片白色映出天空,以及建筑物的白色牆面,皆是非常巧妙的构思,漂亮又不着痕迹把更多光线带至画中。 此外,勒迈耶的战前画风另一显着的特点在于身体部位的处理。从画中女子的手脚、手臂的刻画便可发现,他的创作不受限于人体解颇的构造,而是自由演绎。手异常大,脚亦同,手臂拉长且弯曲。这一切都显现勒迈耶在1930年代末期的艺术性和表现风格。 除了光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这幅画因为勒迈耶给予的节奏感而更幽雅、更具吸引力。除了色彩和光线运用得宜外,荷叶和池塘裡睡莲形式上的重複,让画面取得静谧的平衡。前景女子弯曲的臂弯,与倒映在水面上的臂弯,池塘后方延伸的手臂和水中倒影,这些重複的图像,造就勒迈耶这幅战前时期不可多得的佳作。 (由Cathinka Huizing硕士撰文)

更多来自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晚间拍卖)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