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1979年,贾蔼力出生于中国东北部的边境城市丹东。丹东置身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是连接朝鲜与中国及欧亚大陆的主要陆路通道,也是东北连接韩国、日本的海上通道港口,由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历来都是军事要塞。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新生儿,贾蔼力的青少年时代经历了1980年代的国内外的军事、政治及经济变革时期:1980年代初美国与前苏联之间激烈对抗的「新冷战」时期,直到1990年代初以东欧剧变和前苏联解体为终结的过程;以及19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重建期:他的家乡丹东经历了由于1980年代的产业调整,原来的支柱产业钢铁企业及重工业关停及并转,大量的工人也因此失去工作,处在人生及社会的转型期。
因为父亲是一位作家,贾蔼力的家充满了文学书籍和政治著作,那些俄罗斯早期作家的悲情史诗和挽歌,及批评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是他的最爱。少年时代的水墨绘画学习更让他体验了学习艺术的孤独和安宁,并启发了通过绘画表达内在感受的潜能。2000-2006年在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期间的新具像主义绘画的研究方向,让贾蔼力接受到了严格的写实绘画训练,并关注于对人的现实精神状态的探索。
2007年来到北京后,贾蔼力开始以冷静的客观主义描述技法,将记忆中的片段或真实场景以主观的方式迭加组合,以一种近似乎超现实的手法,在画布上完成了一幅幅如史诗般的剧作:「就像对待舞台一样,画就是一个慢慢展现的故事场景,一个叙述,一段删节过的,去头去尾的故事」。( 凯伦.史密斯《走进贾蔼力的世界》)
《不混合》(Lot 27) 这幅作品从多方面连接西方古典艺术。就内容方面而言,此作所隐含的「创世纪」命题,正是西方艺术史上最重要的灵感泉源之一,贾蔼力于把它置入当代语境中重新诠释。画中人物手抱人类首只复制羊多莉,对照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穹顶的壁画《创造亚当》描绘上帝创造人类的情景(图1),两者都希望藉此唤醒观众,对角色和权力作出深切的反思。贾蔼力藉以向人类提出一种警示,即今日的行为将会深远地影响后世。孤单的画中人在一个荒凉的末世国度展示了典型的贾蔼力画风,但抱羊的主题却显得不甚寻常。在天主教图像中,羊经常被描绘在基督或施洗者圣约翰的怀抱内,象征基督为救赎人类而牺牲生命。眼见人类妄顾后果所做的改变,这里的意指实在是不言而喻。
贾蔼力画中的风景通过闪亮的笔触,映照着荒凉的景致,恶劣的环境加上绷紧的氛围,令人感到迷失,不知所措。裸露的身体更加强了心理上的脆弱感,彷佛不堪一击。主角抱羊是西方艺术的经典题材,从博斯以至卡拉瓦乔等大师都曾经作过诠释(图2)。贾蔼力曾说:「我曾经不止一次站在博斯的作品前面(图3),不管它是多么古老的一件作品,但是对于我,绘画就是要像他那样添加更多的秘密、更多的内涵、更多的兴趣,我想我应该能做得到。」从《不混合》可见贾蔼力出色的绘画技巧,以及他对文化和艺术背景方面的掌握和活用。他的作品既有中国文人的自我观照,也有西方存在主义的视角。从画中主角头上的兔耳朵和太阳镜更可以领略到艺术家的幽默感;它们暗喻人类都带着面具做人。这种异想天开的气质令这件作品别具欣赏价值。
相对于前辈艺术家们采用更为直接的图标或符号来表现政治角度或社会学倾向,贾蔼力以更为开放的视角来反映历史及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反思。而他扎实的学院技法训练和对当代艺术概念的敏感度,形成了他独特的绘画语言「以冷静客观描绘的技法在画布上,完成当代艺术概念的表现」。而他作品散发出史诗般的效果,一种介于叙事和反叙事之间的新形式,来重新定义绘画,这已是一种新的艺术思潮的暗流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