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 ENLI (B.1965)
张恩利

仿德拉克洛瓦作品中一个死者的形象

细节
张恩利
仿德拉克洛瓦作品中一个死者的形象
油彩 画布
2003年作
签名︰恩利(左下)
来源
中国 上海 香格纳画廊 现藏者购自上述画廊 新加坡 MAGMA收藏
出版
2004年《张恩利 人性,太人性化》香格纳画廊 上海 中国 (图版,无页数)
展览
2004年4月10日-25日 BizArt 上海 中国

登入
浏览状况报告

拍品专文

张恩利是一位真正的画家,他的作品有别于盛行于他那个世代的「政治波普」、「媚俗艺术」,或「玩世现实主义」之色彩。他的作品主题通常是被遗忘的人物、空间与对象,以表现性的线条和弧线将平凡变得非凡。他经常凝视画室中随手可得的视觉素材,例如水桶、水管,或大理石球(图1),沉静地思索着围绕这些空间与对象的那片虚空。张恩利的创作灵感极少来自直接观察,大部分源自素描、照片,或是他的回忆。 《仿德拉克洛瓦作品中一个死者的形象》(Lot 28)这件作品描绘一位脸色惨白的男子横卧于一片平坦、阴暗的棕灰色背景中。其半透明的颜料层次与笔触的痕迹使观者不自觉地关注此画作的物质性。此种技法乃受到传统中国水墨画之影响,张恩利将颜料稀释到如同一层薄釉,使得底层以铅笔绘制的网格线隐约可见。其作品乃艺术性构思之结果,而非直接仿制既存对象,因而成功表现出个人情感。《仿德拉克洛瓦作品中一个死者的形象》之视角经过张恩利的调整,强化了画中人物所散发的戏剧性。艺术家用以绘制这幅画作的浅淡色调与稀薄颜料使画中人物看似超脱尘世,处于另一个只有他存在的世界。张恩利将人物放大,展现出某个场景的一小部分,如同透过相机镜头拉近焦距观看某个不起眼的景物。 《仿德拉克洛瓦作品中一个死者的形象》取材自描绘法国大革命最知名的画作之一—浪漫主义派画家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图2)。《自由引导人民》以史诗般的叙事缅怀1830年推翻法国君主专制的七月革命。一位作为自由女神化身的女性带领革命者跨过战友的尸体向前迈进,一手挥舞着至今仍为法国国旗、代表法国大革命的三色旗,另一手则提着一把装上刺刀的步枪。《仿德拉克洛瓦作品中一个死者的形象》所描绘的是《自由引导人民》中的次要人物而非主角,也就是在画作右下方倒卧血泊中的士兵。这位士兵作为《自由引导人民》构图之一部分,被置于成堆的尸体中,形成供自由女神向前迈进的基座。艺术家的关注使这位在壮丽叙事中位居次要与辅助性位置之人物成为有价值的形象化存在。张恩利之目的或许在于引领我们探索未知的观点,向我们展示独特的视角,并赋予《仿德拉克洛瓦作品中一个死者的形象》这幅画作某种荒凉孤寂的灵光,而这亦成为他的代表风格。 张恩利于90年代初期开启他的艺术生涯。他1965年出生于中国吉林省,1989年毕业于无锡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而后迁居上海,于东华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任教至2008年。张恩利在其艺术生涯早期选择的创作主题大多是从中国各地迁居上海的一般民众,以明确的表现主义笔触为其风格特征,传达人类最原始的本能与情感。这些人物常见于吃喝中的人潮,显露出人类的本能行为。艺术家进行偷窥般的观察,而这些被观察的人物则浑然未觉。随其艺术生涯之发展,张恩利开始将关注焦点转移至不寻常的视角与日常生活中被遗忘的事物。2002年至2003年对他而言是一个转折点。他的创作在那时逐渐从表现主义式的人物造型艺术转换至对象的描绘,这项转变显示出张恩利在艺术方面的突破与成熟。《仿德拉克洛瓦作品中一个死者的形象》完成于2003年,乃张恩利专注于描绘对象之前最后的大型人物画作之一。这件作品对虚空与无价值的关注,为其日后的艺术创作轨迹奠定基石。因此,《仿德拉克洛瓦作品中一个死者的形象》在张恩利的创作历程中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作品。 张恩利的艺术实践本质并非忠实地描绘对象或人物,而是高度个人化的产物。他曾言:「艺术家的情感与世界上所有事物和景致密不可分。」知名艺术史学家诺曼.布莱森曾对17世纪从西班牙修道院发展出来的静物画提出下列描述,恰可用于说明张恩利的作品:「透过将注意力向下转移,刻意挑战世俗所重视之物,迫使肉眼在日常生活的琐碎基础上发掘原本应是伟大价值事物方具备的重要性与微妙之处…藉此将一文不值的事物转化为无价之宝:透过将注意力聚集于此种谦卑氛围中…我们便能察觉寻常之地亦有其独特之处。」简言之,《仿德拉克洛瓦作品中一个死者的形象》不仅呼吁观者注意「平凡中的不平凡」,更明确展现出张恩利独到的艺术眼光,将一幅史诗般的历史画作中常被忽略的一个区块转化为他的杰作。

更多来自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晚间拍卖)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