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我希望通过西方的色彩关系和书法的抽象线条,熔铸成新风格的抽象绘画:即能表达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抽象意境。从西方评论家对我的作品评论来看,他们似乎看到了我与西方抽象画家不同的追求。”
— 朱德群
1997年,朱德群创作此幅《浮光掠影》时已接近八十高龄,创作能量仍处于巅峰状态,对抽象世界的探索臻至成熟。《浮光掠影》除了更贴近中国书法独特的笔法动势之美,在光影与色彩的运用上也不同于过去强调明暗对比、戏剧张力及浓厚情绪的构图,利用缤纷跳跃的光点与线条表现交错与窜动的节奏感,营造有如《琵琶行》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意境界。
朱德群曾引保罗∙克利之言:“艺术并非再现可见的事物,而是变不可见为可见。”这其中的“不可见”指的是一种精神性的概念。90年代时,纯粹的抽象结构已无法满足朱德群面对自然宇宙时的心灵悸动,转而开拓新的表现方式,创作色调由红色发展为蓝绿色系,因为他认为蓝色是大自然最有气魄的色调;而中国书法的俯仰、顿挫与纵横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也更加彰显,与画面中的色彩交织诉说着内心中的丰富情感。
不同于早期具有伦勃朗或卡拉瓦乔色彩的剧场光源作品,《浮光掠影》以色彩缤纷的光点在冷暖色块之间变焕,更类似印象派的光线流转,令人联想起雷诺瓦《煎饼磨坊的舞会》中,树荫下轻快闪烁的阳光与扑朔迷离的神秘色调。此外,丰富的音乐律动亦是《浮光掠影》的独特之处,在西方艺术家中,唯有康丁斯基(图一)的联觉艺术(Synesthesia in art)能创作出同样效果,当观者凝视画面,仿佛聆听一首动人旋律,看见色彩随着音乐起舞。
朱德群自幼便习得扎实的书画基础,他的用笔在《浮光掠影》中呈现高度的掌握功力,看若挥洒自由,实则具有精准的安排。朱德群还运用了一种独特的半透明油彩,完美模仿水墨晕染的质感,产生轻如鸿毛、薄如蝉翼的视觉效果,烘托了空间的深度,作用类似于传统山水的江海云雾,带领观者从纯粹的视觉经验,扩大至对于未知空间的感受与想像。画面中以快速的飞白、破笔、行草般的线条“写”上各种色彩,笔势能量愈往中心愈聚拢积累,与外围的飘渺形成强烈对比,仿佛能量往边缘渐趋扩散,这样一收一舒、一聚一散的虚实相映,承袭自北宋郭熙《早春图》以来,着重虚实相生、阴阳调和的山水写意之美。
《浮光掠影》的诗意来自于以色彩作为语言的跌宕起伏与抑扬顿挫,在抽象的光与色之间注入了抒情与深刻的精神内涵。画面以水蓝、松石绿为主色调作大面积的铺陈,仿佛诉说一种神圣静谧、安详沉稳的状态;再以靛蓝交织红、黄、澄的温暖光线形成对比,建构成一个对立而又交错的心灵世界,如此冷暖对比的手法与张大千的《泼彩钩金红莲》(图二)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朱德群借由《浮光掠影》创造了一幅“心灵的山水”,色彩与线条取代了实体的景物;画面以外的意境诉说着空间与时间的无垠悠远,笔触与色彩再现了精神与情感的丰富体验。朱德群延续中国诗画同源的审美传统,将“诗境”带入画境,更将古老东方的美学带入西方抽象世界;吴冠中说朱德群的画“近看是中国画”,无疑是中国艺术家融合古今中西所臻至的最高境界。
— 朱德群
1997年,朱德群创作此幅《浮光掠影》时已接近八十高龄,创作能量仍处于巅峰状态,对抽象世界的探索臻至成熟。《浮光掠影》除了更贴近中国书法独特的笔法动势之美,在光影与色彩的运用上也不同于过去强调明暗对比、戏剧张力及浓厚情绪的构图,利用缤纷跳跃的光点与线条表现交错与窜动的节奏感,营造有如《琵琶行》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意境界。
朱德群曾引保罗∙克利之言:“艺术并非再现可见的事物,而是变不可见为可见。”这其中的“不可见”指的是一种精神性的概念。90年代时,纯粹的抽象结构已无法满足朱德群面对自然宇宙时的心灵悸动,转而开拓新的表现方式,创作色调由红色发展为蓝绿色系,因为他认为蓝色是大自然最有气魄的色调;而中国书法的俯仰、顿挫与纵横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也更加彰显,与画面中的色彩交织诉说着内心中的丰富情感。
不同于早期具有伦勃朗或卡拉瓦乔色彩的剧场光源作品,《浮光掠影》以色彩缤纷的光点在冷暖色块之间变焕,更类似印象派的光线流转,令人联想起雷诺瓦《煎饼磨坊的舞会》中,树荫下轻快闪烁的阳光与扑朔迷离的神秘色调。此外,丰富的音乐律动亦是《浮光掠影》的独特之处,在西方艺术家中,唯有康丁斯基(图一)的联觉艺术(Synesthesia in art)能创作出同样效果,当观者凝视画面,仿佛聆听一首动人旋律,看见色彩随着音乐起舞。
朱德群自幼便习得扎实的书画基础,他的用笔在《浮光掠影》中呈现高度的掌握功力,看若挥洒自由,实则具有精准的安排。朱德群还运用了一种独特的半透明油彩,完美模仿水墨晕染的质感,产生轻如鸿毛、薄如蝉翼的视觉效果,烘托了空间的深度,作用类似于传统山水的江海云雾,带领观者从纯粹的视觉经验,扩大至对于未知空间的感受与想像。画面中以快速的飞白、破笔、行草般的线条“写”上各种色彩,笔势能量愈往中心愈聚拢积累,与外围的飘渺形成强烈对比,仿佛能量往边缘渐趋扩散,这样一收一舒、一聚一散的虚实相映,承袭自北宋郭熙《早春图》以来,着重虚实相生、阴阳调和的山水写意之美。
《浮光掠影》的诗意来自于以色彩作为语言的跌宕起伏与抑扬顿挫,在抽象的光与色之间注入了抒情与深刻的精神内涵。画面以水蓝、松石绿为主色调作大面积的铺陈,仿佛诉说一种神圣静谧、安详沉稳的状态;再以靛蓝交织红、黄、澄的温暖光线形成对比,建构成一个对立而又交错的心灵世界,如此冷暖对比的手法与张大千的《泼彩钩金红莲》(图二)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朱德群借由《浮光掠影》创造了一幅“心灵的山水”,色彩与线条取代了实体的景物;画面以外的意境诉说着空间与时间的无垠悠远,笔触与色彩再现了精神与情感的丰富体验。朱德群延续中国诗画同源的审美传统,将“诗境”带入画境,更将古老东方的美学带入西方抽象世界;吴冠中说朱德群的画“近看是中国画”,无疑是中国艺术家融合古今中西所臻至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