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rnando Botero (Colombian, b. 1932)
This Lot has been sourced from overseas. When au… 显示更多 亚洲私人珍藏
费尔南多·波特罗(哥伦比亚,1932年生)

《骑马女子》

细节
费尔南多·波特罗(哥伦比亚,1932年生)
《骑马女子》
签名及编号:Botero 6/6;铸造标记(底座)
铜雕 深褐色铜锈
55.8 x 25 x 42.5 cm. (22 x 9 7/8 x 16 3/4 in.)
2007年构思,共铸造6个版本
来源
香港歌剧画廊
现藏家于2011年购自上述收藏
注意事项
This Lot has been sourced from overseas. When auctioned, such property will remain under “bond” with the applicable import customs duties and taxes being deferred unless and until the property is brought into free circulation in the PRC. Prospective buyers are reminded that after paying for such lots in full and cleared funds, if they wish to import the lots into the PRC, they will be responsible for and will have to pay the applicable import customs duties and taxes. The rates of import customs duty and tax are based on the value of the goods and the relevant customs regulations and classifications in force at the time of import.

拍品专文

“ 他( 波特罗)对马怀着至深的敬意… … 他的父亲曾骑马穿越安蒂奥基亚的山丘。波特罗创作雕塑来召唤出他深爱的各种动物,让我们意识到这些动物对他来说自己心灵世界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 爱德华 • J • 苏利文,《波特罗的雕塑》, 1984 年

费尔南多• 波特罗善用各种媒材创作,从油画、雕塑到纸本作品样样精通,以他独特的风格享誉世界。他从年轻时代至今的作品,皆体现了波特罗对体积和形式的执著兴趣,他自己曾解释道:“ 我关注的是形式——用圆润平滑的表面来强调我作品的感性”( 引自爱德华 • J • 苏利文,出处同上,第55页)。

费尔南多• 波特罗圆乎乎的人物形象的宏大厚重感,于雕塑作品中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图像表面的平面化处理,在雕塑创作中让位给了体量感和形式,体现了他对文艺复兴艺术大师的深刻研究,如乔托、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和乌切洛等。波特罗在早期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绘画风格之后,于1970 年代开始创作雕塑作品,他曾经充满诗意地说道:“ 我这一生一直想用雕塑来表达什么,这是一种很强烈的渴望,那种触摸自己创作出的现实的愉悦。创作绘画是制造一种幻觉,而创作雕塑,是创造可触可感的现实。如果我画一把小刀,小刀是虚构的,然而如果我塑造一把小刀,把它握在手中的感觉是真实的——它便是一个有灵性的物件,创作它的过程也是一种感性的体验,用双手去触摸作品,有种特别的喜悦油然而生”( 出处同上,第13 页)。

马和女人这个组合形象,可谓致敬艺术史的有力声明。纽约巴里奥博物馆的策展人罗希奥• 阿兰达• 阿尔瓦拉多曾说:“ 波特罗从1970 年代开始,结合人类与动物的形象创作铜雕。他的动物类铜雕作品包括鸟、狗、猫等,而马则是最雄伟的。波特罗对艺术的形式与体积情有独钟,其对文艺复兴时期大师表现形体的方式的借鉴和学习,完好地展现在了《马》这个作品当中,尤其是波特罗对十五世纪艺术家保罗• 乌切洛的欣赏和受到的启发。乌切洛的史诗战役的画作《圣罗马诺之战》( c. 1435-1455),就从各个角度描绘了马的不同英姿。”

除了乌切洛的这幅名作,《骑马女子》健壮坚韧的形象,不禁让人联想到艺术史上那些坚韧无畏的女神和女英雄,例如雅典娜、埃波纳、戈迪瓦伯爵夫人、亚马逊女战士等。波特罗雕塑中的女子,骄傲优雅地骑坐于骏马之上,手稳放在鬃毛侧,她裸露的身体并不显得脆弱,反而更显强壮。没有衣物,让她不属于任何特定的时间或地点,这使她不朽,成为一个永恒的女性形象代表。她的坐骑和她的形象相仿,两个角色和谐共融,合二为一。在波特罗的创作下,她可以是女神,是女战士,亦或是在公园骑旋转木马的女孩,但不变的是她柔和的力量感、勇气和与自然界的亲近感。

更多来自 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