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齊白石 送學圖 設色紙本 鏡框 一九三一年作
題識:處處有孩兒,朝朝正耍時。此翁真不是,獨送汝從師。識字未為非,娘邊去復歸。莫教兩行淚,滴破汝紅衣。 伊藤仁弟屬余重畫送學圖並題舊句。辛未 (1931年) 春齊璜。
鈐印:白石翁
出版:《求知雅集珍藏近代中國書畫》,求知雅集,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87年,第39頁,圖版13。
來源:Frank Caro 舊藏。
註:紐約古董商 Frank Caro 與資深古董商盧芹齋 (1880- 1957) 同輩,與著名齊白石收藏家龐耐 (1901-1988) 稔熟。

白石老人的天才之處在於他善用簡筆勾勒空間,從而賦予畫面深層含義,激發觀者的智慧與想像力。老人的畫筆從不追求紀實般的精準,但求捉住物體精髓。早期因學畫無途,所以齊老繪畫風格,靈感多汲取自民間藝術。取法自然勝於臨摹粉本,最終化戲筆為終生職業。
此畫描繪了一個不願上學的小男孩,帶些撒嬌又委曲的模樣,確是惹人疼惜憐愛。王方宇在《看齊白石畫》上提及白石老人所繪的以上學路上為主題的幾個版本。畫面大多不設背景,由一個身著藍色長袍的老人,與一個懷揣圖書的紅衣小孩組成。很多人猜測這幅畫描繪的正是白石老人與他的兒子。王方宇推測此幅圖以及相關草稿皆創作於1930年左右,那時,白石老人的兒子‘奇奇’正好7歲 (1923年出生),正值上學年齡。 白石老人對此主題的興趣也可能來源於他自己因家境清寒,無錢上學的童年。畫上題詩與畫面主題相輔相成,互相印證。
白石多幅畫作皆有伊藤上款,與伊藤交情,追溯至日本人對齊白石之欣賞,源於1922年,陳師曾帶同白石畫作赴日展覽,當時日人對其有金石味的書畫讚歎不已,紛紛向齊老求畫,伊藤即其一。參考其他題畫年份,兩人認識應於1927年,至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齊老閉門謝客。而有記載的畫作,包括《柴耙》、《不倒翁》、《柳牛圖》及此幅《送學圖》,都是重要作品,可見二人交情不淺。
來源
Previously in the collection of Frank Caro.

Frank Caro, New York art dealer, worked closely with C. T. Loo (1880-1957) and Alice Boney (1901-1988).

出版
Modern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from the Collection of the Kau Chi Society of Chinese Art, the Kau Chi Society of Chinese Art and the Art Galler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87, p.39, pl.13.

榮譽呈獻

Ben Kong
Ben Kong

查閱狀況報告或聯絡我們查詢更多拍品資料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US$283,900-361,300

更多來自 藝海遺珍 ─ 頌德堂藏中國近現代畫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