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陳逸飛
離開神廟
油彩 畫布
1990年代作
簽名︰Chen Yifei
出版
1990年《陳逸飛》華藝書店 Asian Art Blooming編 紐約 漢默畫廊籌劃 北京 中國 (圖版,第77圖)
1984年美國《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與《藝術新聞》(Art News)雜誌把居美上海藝術家陳逸飛的藝術風格評為「浪漫寫實主義」。從西方觀者給予陳逸飛作品的稱譽,見證了80年代中國藝術家如何擺脫過去政治主導的枷鎖,把自我思想情感與生活體驗投入藝術創作,形成百花齊放的中國寫實油畫壇。
1963年陳逸飛考取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大學部油畫專業,師承「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結業的俞雲階老師,這段時期為陳逸飛的寫實功夫打好了扎實的基礎。1980年陳逸飛赴美深造,1982年夏天他決心到歐洲這個西洋油畫的發源地,期間接觸大量西方著名畫作,加深了他對西方油畫的理解,也鞏固了他的藝術技法。1982年秋,充分吸收西方藝術養份的陳逸飛,帶著熾熱的心情回到中國,赴江南水鄉搜集素材。江南水鄉有東方威尼斯之稱,氣質獨特,更是歷代詩人畫家的創作靈感泉源。對陳逸飛而言,江南水鄉盛載他的少年回憶。加上,外國生活經驗勾起了陳逸飛的思鄉之情,陳氏把個人的回憶、感情以至民族的情懷融入其藝術創作中。
1983年,滿載懷舊浪漫氛圍的水鄉系列在陳逸飛的畫筆下誕生,並得到國際知名的紐約漢默畫廊的邀請,舉辦名為「陳逸飛 — 繪出中國夢」(Images of China) 個人展覽。在展覽圖錄中,漢默畫廊讚揚「陳逸飛全然投入,這是任何一個青年畫家在發展自己的格調時不可或缺的,也是任何一個能變成大師的畫家所應具備的條件」。《靜靜的運河》(Lot 1055)及《蘇州夜色》(Lot 1053)就是40幅參與同一展覽作品的其中二幅,是江南水鄉系列的早期作品,隱含藝術家最原始的創作元素。
《靜靜的運河》及《蘇州夜色》帶給觀眾並非陰柔嫵媚的江南景色,卻是一種山中寺院散發出的靈性。這種攝人的靈性通過敏銳的光線處理細膩地表現。陳逸飛吸收了林布蘭等古典寫實藝術家處理光線的技巧,運用精細的厚彩磨砂技巧、細緻的筆觸,表現深秋季節的清晨時份,晨光初現,光線穿過霧氣反射出複雜、朦朧的光線。清晨乃一天最為寂靜的時刻,《靜靜的運河》表現了水鄉幽靜的一面,與平日小木船來往運河的繁忙景象,成強烈的對比。陳逸飛把畫面切割得優美動人,兩旁的磚屋映襯長長的運河。藝術家化繁為簡,疏落有序的黑瓦白牆磚屋,有節奏地形成了橫、直、斜線,呈現線條的美感。小船旁邊的兩顆樹,其中一顆只剩下光禿禿的樹枝,顯出深秋黃葉散落的浪漫意境,另一顆樹,紅葉零散在樹枝上,彎彎的樹梢,形成不同弧度的曲線,為整個畫面添上一絲絲動感。柔和的線條結合低沉的色調帶給人不單是深刻的視覺效果,更能打動人心,洗滌心靈,讓人陶醉在一刻的寧靜中。
《蘇州夜色》則呈現黃昏過後,黑夜的來臨。入夜雖然泛起蕭瑟的涼意,可是卻有一種涅槃的壯美,陳逸飛彷彿將記憶定格在這美好的一瞬間。撐船的人都回家休息,留下木船,木船靜靜地飄流,平靜的河面倒映著河邊的小屋,洋溢著迷人的詩意。大斜線的構圖把畫面分割得漂亮,小木船上的竹竿、木櫓巧妙地把畫面的上、中、下段聯接,畫中一景一物相互聯繫。熟練的厚彩磨砂技巧及深厚的寫實功底,把河邊以磚塊建成凹凸不平的牆壁的質感逼真地表示出來。陳逸飛喜歡簡單平易的主題,他認為從平凡的事物中,才能促成新的趣味。陳氏在身邊各處都看到美,他相信美是世界的共通語言,也相信美能豐富人生,我們確實也通過陳逸飛筆下醉人的美境,發掘到生活中被忽視了的美。
陳逸飛並沒有單單滿足於江南水鄉系列的成功,他竭力尋找藝術上的新突破。1988年陳氏第一次遊歷西藏和甘肅,體驗藏民神秘獨特的民族風情。相對江南水鄉純靜甜美的柔情,西藏未經修飾粗獷雄厚的生活,正是陳逸飛希望補充的部份,以發掘藝術創作的可能性。1990年,陳氏開始創作「西藏系列」。《離開神廟》(Lot 1054) 延續水鄉系列光線敏銳的處理,細膩地描繪醉人的黃昏。地理環境的緣故,西藏高原與陽光特別接近,畫家因此加重了金色、橘色、褐色的濃度,瀰漫高原上獨有的神秘古老的色彩。《離開神廟》把西藏的地標描繪入畫,唯恐細節會擠掉觀賞者對繪畫的感覺,陳氏把神廟的建築畫得恰到好處。相比描繪地面粗獷的筆觸,藝術家以細膩的筆觸描繪這座盛載藏人精神的建築物。穿上西藏服飾的人物在神廟外經過,陳逸飛把他的神髓和步姿捕捉了,儼如電影片段中的定鏡,止息在這一瞬之間。
離開神廟
油彩 畫布
1990年代作
簽名︰Chen Yifei
出版
1990年《陳逸飛》華藝書店 Asian Art Blooming編 紐約 漢默畫廊籌劃 北京 中國 (圖版,第77圖)
1984年美國《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與《藝術新聞》(Art News)雜誌把居美上海藝術家陳逸飛的藝術風格評為「浪漫寫實主義」。從西方觀者給予陳逸飛作品的稱譽,見證了80年代中國藝術家如何擺脫過去政治主導的枷鎖,把自我思想情感與生活體驗投入藝術創作,形成百花齊放的中國寫實油畫壇。
1963年陳逸飛考取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大學部油畫專業,師承「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結業的俞雲階老師,這段時期為陳逸飛的寫實功夫打好了扎實的基礎。1980年陳逸飛赴美深造,1982年夏天他決心到歐洲這個西洋油畫的發源地,期間接觸大量西方著名畫作,加深了他對西方油畫的理解,也鞏固了他的藝術技法。1982年秋,充分吸收西方藝術養份的陳逸飛,帶著熾熱的心情回到中國,赴江南水鄉搜集素材。江南水鄉有東方威尼斯之稱,氣質獨特,更是歷代詩人畫家的創作靈感泉源。對陳逸飛而言,江南水鄉盛載他的少年回憶。加上,外國生活經驗勾起了陳逸飛的思鄉之情,陳氏把個人的回憶、感情以至民族的情懷融入其藝術創作中。
1983年,滿載懷舊浪漫氛圍的水鄉系列在陳逸飛的畫筆下誕生,並得到國際知名的紐約漢默畫廊的邀請,舉辦名為「陳逸飛 — 繪出中國夢」(Images of China) 個人展覽。在展覽圖錄中,漢默畫廊讚揚「陳逸飛全然投入,這是任何一個青年畫家在發展自己的格調時不可或缺的,也是任何一個能變成大師的畫家所應具備的條件」。《靜靜的運河》(Lot 1055)及《蘇州夜色》(Lot 1053)就是40幅參與同一展覽作品的其中二幅,是江南水鄉系列的早期作品,隱含藝術家最原始的創作元素。
《靜靜的運河》及《蘇州夜色》帶給觀眾並非陰柔嫵媚的江南景色,卻是一種山中寺院散發出的靈性。這種攝人的靈性通過敏銳的光線處理細膩地表現。陳逸飛吸收了林布蘭等古典寫實藝術家處理光線的技巧,運用精細的厚彩磨砂技巧、細緻的筆觸,表現深秋季節的清晨時份,晨光初現,光線穿過霧氣反射出複雜、朦朧的光線。清晨乃一天最為寂靜的時刻,《靜靜的運河》表現了水鄉幽靜的一面,與平日小木船來往運河的繁忙景象,成強烈的對比。陳逸飛把畫面切割得優美動人,兩旁的磚屋映襯長長的運河。藝術家化繁為簡,疏落有序的黑瓦白牆磚屋,有節奏地形成了橫、直、斜線,呈現線條的美感。小船旁邊的兩顆樹,其中一顆只剩下光禿禿的樹枝,顯出深秋黃葉散落的浪漫意境,另一顆樹,紅葉零散在樹枝上,彎彎的樹梢,形成不同弧度的曲線,為整個畫面添上一絲絲動感。柔和的線條結合低沉的色調帶給人不單是深刻的視覺效果,更能打動人心,洗滌心靈,讓人陶醉在一刻的寧靜中。
《蘇州夜色》則呈現黃昏過後,黑夜的來臨。入夜雖然泛起蕭瑟的涼意,可是卻有一種涅槃的壯美,陳逸飛彷彿將記憶定格在這美好的一瞬間。撐船的人都回家休息,留下木船,木船靜靜地飄流,平靜的河面倒映著河邊的小屋,洋溢著迷人的詩意。大斜線的構圖把畫面分割得漂亮,小木船上的竹竿、木櫓巧妙地把畫面的上、中、下段聯接,畫中一景一物相互聯繫。熟練的厚彩磨砂技巧及深厚的寫實功底,把河邊以磚塊建成凹凸不平的牆壁的質感逼真地表示出來。陳逸飛喜歡簡單平易的主題,他認為從平凡的事物中,才能促成新的趣味。陳氏在身邊各處都看到美,他相信美是世界的共通語言,也相信美能豐富人生,我們確實也通過陳逸飛筆下醉人的美境,發掘到生活中被忽視了的美。
陳逸飛並沒有單單滿足於江南水鄉系列的成功,他竭力尋找藝術上的新突破。1988年陳氏第一次遊歷西藏和甘肅,體驗藏民神秘獨特的民族風情。相對江南水鄉純靜甜美的柔情,西藏未經修飾粗獷雄厚的生活,正是陳逸飛希望補充的部份,以發掘藝術創作的可能性。1990年,陳氏開始創作「西藏系列」。《離開神廟》(Lot 1054) 延續水鄉系列光線敏銳的處理,細膩地描繪醉人的黃昏。地理環境的緣故,西藏高原與陽光特別接近,畫家因此加重了金色、橘色、褐色的濃度,瀰漫高原上獨有的神秘古老的色彩。《離開神廟》把西藏的地標描繪入畫,唯恐細節會擠掉觀賞者對繪畫的感覺,陳氏把神廟的建築畫得恰到好處。相比描繪地面粗獷的筆觸,藝術家以細膩的筆觸描繪這座盛載藏人精神的建築物。穿上西藏服飾的人物在神廟外經過,陳逸飛把他的神髓和步姿捕捉了,儼如電影片段中的定鏡,止息在這一瞬之間。
出版
Asian Art Blooming Publishing Ltd. (ed.), Huayi Publishing House, Project planned by Hammer Publishing, New York, Chen Yifei, Beijing, China, 1990 (illustrated, plate 77).
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