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O XUHUI
毛旭輝

四分之一把紅色剪刀

細節
油彩 畫布
2003年作
藝術家簽名
來源
Private Collection, Asia
出版
2008年《道路:毛旭輝的繪畫歷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上海 中國 (圖版,第290頁)
拍場告示
Please kindly note that the dimensions of Lot 1426 should be 114.5 x 113 cm. (45 1/8 x 44 1/2 in.).
The work is signed, dated and titled by the artist.

榮譽呈獻

Felix Yip
Felix Yip

查閱狀況報告或聯絡我們查詢更多拍品資料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毛旭輝曾說:「我所理解的藝術家是一個『圖式』的創造者。我相信形的力量,因為有形,才使我們感受到無形的東西。」不論是從1988年以「家庭肖像」系列延伸至「家長」對於權力的思考與追尋,1990年代以後的「剪刀系列」象徵自己、成為權力的化身,藝術家均在鮮明的圖像傳達中,深入探索內在精神性的議題。此次佳士得日拍即以《肖像》(Lot1425)、《直立的有拱門的剪刀》(Lot 1605)、《打開的黑灰色剪刀》(Lot 1606)與《四分之一把紅色剪刀》(Lot 1426)跨越了毛旭輝十五年的創作生涯,不僅呈現他個人藝術歷程對於主題的表達與圖像形式造型上的轉變,作品清晰的思考脈絡更傳達了藝術家對於中國社會現況的省思與生活中面臨的衝突、矛盾與轉折。 1987年底毛旭輝與妻子離婚,而以創作抒發對女兒的思念與婚姻關係的思考,隔年的作品《肖像》即透露出深沉的哀傷與藝術家壓抑的情感,畫面幾乎全以冷色調構成,藝術家以尖銳菱形化的頭部、拉長的頸子與梯形的上半身強調了幾何形體的輪廓,直線與富於角度的轉折似乎暗示了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僵化與疏離感,人物的臉部以淡色描繪並不帶有任何表情,平淡的五官特徵同時說明了毛旭輝並非描繪特定的對象,而是試圖呈現一種普遍的精神狀態,如他所說的:「有時它好像是我們父親或者更遙遠的父輩;有時好像又是我自己;有時它是一個嚴厲的擁有權威的孤獨的形象……是一個長期壓在我們的精神上的影子」。毛旭輝刻意使用低彩度的單純色調,降低了明暗光影的描寫,拉長而單薄的人物造型因此表現出強烈的孤寂,綠色背景斜向左、右下方的筆觸更加強調了人物的尖銳不安。藝術家在畫面四周以畫筆末端刮出細線作為肖像的「外框」,傳統上肖像畫欲呈現的均是主角自信而正面的形象,毛旭輝此處則以框線重新定義了「肖像」,畫中的人物雖不光鮮亮麗,卻是現實生活的寫照,代表了每個人情感上的種種無奈與壓抑。 自1990年代末期以來,「剪刀系列」已成為毛旭輝極具代表性的系列作品。隨著剪刀置於各種不同的背景裡,便已在畫中擺脫日常生活物件的身分,成為擁有特定意義的圖像。相較於過去「家長系列」隱晦的權力象徵,「剪刀系列」以尖銳的形象代表了個人化的權力,一如藝術家曾說過的:「我就是剪刀」,他成為了剪刀的化身,在簡化的造型中展開與外在環境的對話。《直立的有拱門的剪刀》描繪了一把直立剪刀被完整的包覆在拱型空間之中,毛旭輝僅以深淺不同的灰色創造明暗光影的變化,灰色調雖中性溫和卻又像是牢不可破的水泥外牆,剪刀被拱門緊緊包圍,拱門與畫面外圍間僅剩下些微距離,剪刀銳利的尖端似乎即將衝破畫面,卻又被侷限在範圍之內,在矛盾的對比間創造出畫面強烈的張力。《打開的黑灰色剪刀》則呈現了剪刀具殺傷力的特徵,虛幻的背景空無一物,藝術家卻以陰影暗示了剪刀真實的存在,剪刀在日常生活中雖是人為操控的物件,但在此處似乎具有自主的意識,我們無法得知剪刀正處於動態或靜態,毛旭輝以觀眾對於未知的揣摩,不僅加深剪刀本身的破壞性,也在無形中擴大了畫面的想像空間。隨著藝術家對於「剪刀」的重複抒寫,剪刀在《四分之一把紅色剪刀》中已成為單純「剪刀造型」的象徵符號,毛旭輝僅擷取了剪刀的局部作為主軸,在黃色至紅色的漸層變化中,鋒利的刀鋒至圓鈍的刀柄乍看之下彷彿過去《肖像》造型的延伸,背景的橘黃色圓角方框似乎引入了來自後方的柔和黃光,逆光照射下的剪刀輪廓不再尖刻銳利,在構圖造型與色彩的調和下,毛旭輝不僅創造了嶄新的視覺感受,更以剪刀的局部呈現與模糊的背景引發觀眾的探究與深思,剪刀的外型可能隨著外在環境而不斷變化,但物件原來的內在本質卻亙久不變,其中發生改變的只是我們看待物件的眼光與想法。

更多來自 亞洲當代藝術 (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