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 HUAN
歐洲 重要當代藝術私人收藏
張洹

家譜

細節
彩色 相紙 (一組共九件)
版數:15/25
2000年作
簽名:張洹
來源
中國 北京 F2畫廊 現藏者直接購自上述畫廊
出版
2001年《張洹》Cotthem Gallery 西班牙 (圖版為另一版數,第85頁) 2002年 《藝術明天的身體和身份》Edward Lucie-Smith編 Editions Pierre Terrail出版 巴黎 法國 (圖版為另一版數,第196-197頁) 2003年《張洹,我和更多》盧塞恩美術館 盧塞恩 瑞士 (圖版為另一版數,第74-81頁) 2004-2006年《過去與未來之間——來自中國的新攝影及錄影》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 倫敦 英國 (圖版為另一版數,第140頁) 2005年《麻將》Hatje Cantz Verlag 德國 (圖版為另一版數,第159頁) 2007年《張洹:被改變的狀態》亞洲協會 紐約 美國 (圖版為另一版數,第129-137頁) 2007年9月6日-2008年1月20日「張洹:被改變的狀態」亞洲協會及美術館 紐約 美國 (展品為另一版數) 2007年《中國製造》路易斯安那美術館 荷姆勒貝 丹麥 (圖版為另一版數,第101頁) 2008年《中國當代藝術》Prestel Publishing 慕尼黑 倫敦 紐約 (圖版為另一版數,第111頁) 2009年《MR Gallery》MR Gallery 北京 中國 (圖版為另一版數,無頁數) 2011年《張洹:西風再渡》澳門路易威登旗艦店藝術空間 澳門 中國 (圖版為另一版數,第113頁)
展覽
Paris, France, Zhang Huan: Family Tree, Galerie Albert Benamou, 2001 (different edition exhibited).
Barcelona, Spain, Cotthem Gallery, Zhang Huan, 2001 (different edition exhibited).
New York, USA, Luhring Augustine Gallery, Zhang Huan, October-November 2001 (different edition exhibited).
Hamburg, Germany, Kunstverein Hamburg, Bochmum Museum, Zhang Huan, 2002-2003 (different edition exhibited).
Sydney, Australia, Sydne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Witness, March-May 2004 (different edition exhibited).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New Photography and Video from China (traveling exhibition), New York, USA,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2004); Chicago, USA, David and Alfred Smart Museum of Art, University of Chicago;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2005); Seattle, USA, Seattle Art Museum (2005), London, UK, Victorian and Albert Museum (2006); Berlin, Germany, Haus der Kulturen der Welt (2006); Santa Barbara, USA, Santa Barbara Museum of Art (2006) (different edition exhibited).
Bern, Swizerland, Kunstmuseum Bern, Mahjong: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from the Sigg Collection, 2005 (different edition exhibited).
New York, USA, Asia Society and Museum, Zhang Huan: Altered States, 6 September 2007-20 January 2008 (different edition exhibited).
Copenhagen, Denmark, The 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 Made in China, 2007 (different edition exhibited).
Macau, China, Espace Louis Vuittion Macao, Zhang Huan: East Wind, West Wind, 2011 (different edition exhibited).

拍品專文

張洹《家譜》 成立於1993年的北京東村,是當代中國藝術最激進份子的基地。這個位於城郊的前衛藝術社區名字,來自1980年代同為藝術搖籃的紐約東村。這自覺性的組織居於中國社會體制之外,安身於北京城郊的鄉村,與農民及外省民工為伍,以此在中國及國際實驗藝壇立足。 張洹是這圏子中最知名的藝術家之一,他的行為藝術及其紀錄,以挑戰對不適環境的忍耐力而廣為人知,其富有震撼性的作品令他成為1990年代起一眾先鋒藝術家中的佼佼者。張洹生於1965年,比起大部分同代藝術家年輕,於八五新潮後在藝壇崛起,早期作品的孤獨感來自他的離群索居及後天安門時代的孤寂。 隨著張洹藝術生涯的推展,由早期抗爭對立的表現,遍及不同媒介,發展出屬於個人的獨特圖像系統,間以他自己的身體作為其中主題,張氏以攝影表現了作品的個人性,並議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在這個當代的重要課題中,提出了他對傳統中國社會儒家人倫桎梏的反思。 《家譜》(2000) (Lot 2032) 一作來自歐洲重要當代藝術私人收藏,是張氏與及中國當代藝術最經典的作品之一。在這一系列九張的照片中,他的面容逐漸為書法染黑覆蓋。藝術家當時邀請了兩位書法家在他面上寫上中國成語,其過程曠日持久,充分表現了張洹對傳統社會的矛盾感。談及此作的意涵時,他指:「我已不能說出自己是誰,我的身份消失了。」在照片中,藝術家的面孔慢慢消失在積累的書法之後,直至最後一張照片中,面貌難辨,一如陷進虛空,使人感到如同複雜人倫侵蝕自我的過程一般。 張洹的風格自忍受的表現轉化至更為哲學意味的嬗變,契合了他自北京移至紐約,一個需要重新審視個人文化傳統關係的旅程。張氏縱然依舊不安現狀,但作品中自我容貌的漸次消失,道出了崢嶸棱角的難得。在這懾人的寫真系列中,我們可見張洹如何在承認中國血統的同時,意圖擺脫其人倫責任的枷鎖。正如藝術家自道:「文化正不斷的染黑著我們的面目,而你無法取去你生來的血緣與性格。我常覺得有一股我們不能奈何、不能抵抗的奇幻力量在擺弄、籠罩著生命。」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