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潘德海是中國當代藝術的革命先鋒,1982年自東北師範大學畢業後,潘德海被分配前往昆明,先後結識志同道合的藝術家夥伴,包括張曉剛、毛旭輝和葉永青等人。他們對藝術懷抱熱情和期望,在資金匱乏的情況下於1985年組織「新具像畫展」,以「心靈的具像,靈魂的具像」為口號,強調對靈魂、潛意識與內在生命的表達。他們追求強悍粗礦的畫風,前後四次的展覽對全國前衛藝術界產生了極大的震盪,成為「85藝術新潮」運動的一支重要脈流。潘德海等人次年更成立了「西南藝術研究群體」,與「北方藝術群體」和「夏門達達」等組織,共同完成了影響深遠的歷史任務。而後他參加了1989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的「中國現代藝術大展」,和1993年的「後89中國新藝術」巡迴展等重要展覽,見證了一個關鍵的時代。
潘德海在繪畫上嘗試過不同的圖式,創作了苞米系列和胖子系列等富有表現力的藝術符號,他自言:「就個人繪畫藝術而言,我在經歷了85新潮之後就不在潮流中了,但我始終認為自己的畫好,自己的畫沒出問題,自己還那麼熱愛畫,就因這些,我堅持了下來。」1990年代初期,潘德海從西南前往北京,在氣氛截然不同的首都生活了八、九年,對比雲南的環境和生活方式,他在這段時間感受到一定的壓迫,影響了他的觀念和創作。《無題》(Lot 2355)在風格上跟早期的表現主義風格大相徑庭,他擱下對筆觸、層次和神秘氣氛的表現,轉為強調平面化和色彩表達。潘德海說過:「以前我就喜歡幽默的東西,很好玩,一笑中包含了很多東西。我十分喜歡民間的一些東西,樸拙、可愛、蘊含意味。」他以粗闊色彩線條描繪肖像,還有像報刊印刷風格的黑體字形,的確具有明顯的大眾化欣賞趣味。畫中人物緊密地結合成一個群體,卻五彩十色地各自精彩,表情豐富而又給人各自籌謀的感覺,反映出大都市生活既精彩亦複雜的人際關係。潘德海沒有刻意突出畫中任何一個角色,不同顏色的面塊和線條交錯出抽象的構圖,個體奉獻出個性而成就了一個整體的存在,表述了藝術家對一個社會變革的真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