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重繪山水畫
鍾泗賓 1917 年生於中國廈門。1935 年畢業於廈門美術學院,而後進入上海著名的新華美術學院深造,學習橫跨東西方藝術形式的課程,度過他的風格形成期,對其後來的藝術發展至關重要。當他於1946年抵達新加坡時,深受三個傳統的影響:西方架上繪畫、中國水墨傳統、以及當地的題材與材料。
鍾泗賓的藝術之路一直與他的旅居生活緊密相連,東南亞和歐洲文化是他許多作品的視覺靈感來源。歐洲為他提供的視覺啟發,來自於畢卡索、馬蒂斯、本‧尼科爾森、蒙德里安、亨利‧摩爾,使他得以兼容並蓄地結合了中國傳統水墨畫。1960年代,鍾泗賓在倫敦的Frost and Reed畫廊與Redfern畫廊舉辦個展,並在格拉斯哥、都柏林、科隆、漢堡、柏林和慕尼黑等城市參加群展。鍾泗賓是首位在歐洲舉辦個展的新加坡藝術家之一。這段旅歐期間標誌著他在短時間內轉向實驗性抽象的開始。
1963年,倫敦著名的Redfern畫廊舉辦了兩位亞洲藝術家的展覽。鍾泗賓的畫作在4月23日至5月17日在 Redfern 畫廊展出,而同年趙無極的展覽則從 10 月29日延長到11月29日。如陸運濤所說,鍾泗賓在倫敦取得成功。在鍾泗賓 1963 年新加坡展覽目錄的前言中,陸運濤對他在旅居歐洲期間所取得的成就大加讚譽:「他完全沒有辜負當在1961年離開新加坡時,我們對他寄予的厚望。所舉行的三個展覽都取得成功,而且引起廣泛的迴響。其中首個展覽於1962年3月在倫敦 的Fost & Reed畫廊舉行,第二個展覽則於1962年在慕尼黑的 Galerie Schoninger 舉行。就在他返回之際,鍾泗賓的作品在4月23日至5月17日之間,陳列在倫敦Cork街著名的Redfern畫廊。Redfern 畫廊為鍾泗賓的展覽預留了長達 3 週的時間,就是對這位傑出的馬來西亞藝術家的高度讚譽。」
《抽象三聯作》(Lot 14)在兩方面具備卓越品質。首先是畫幅的規模,到目前為止,此幅作品是鍾泗賓最大的抽象畫之一,與他同時代的藝術家趙無極不相伯仲,是藝術歷史上的重要標誌之一。當一個畫家在創作大型抽象畫時,畫幅大小凸顯出更多困難,在保持平衡的同時,還要保持筆觸的能量。對任何畫家而言,畫幅大小都是令人生畏的挑戰,《抽象三聯作》充分表明鍾泗賓處理如此畫幅的能力。《抽象三聯作》 的創作日期是1963年,這幅畫作有可能已在Redfern 畫廊的展覽中展出;此次展覽所展出的抽象繪畫作品,畫幅都相對較小,但足以充分體現其畫作的多樣性,以及克服畫幅規模所帶來的挑戰的性。
第二方面則是關於這幅畫作如何拓展了中國風景畫或山水畫的繪畫流派。鍾泗賓的大部份抽象繪畫源自中國山水畫的水墨傳統。透過重新詮釋山水畫中平衡、形式、與組成三要素,他重新詮釋此一傳統。他並未採用蜿蜒的視覺標誌,如河流和小路,而是透過超自然的旅程,引導觀眾從塵世遊走至一個更高的,以山或太陽為標誌的境界。在使用介質油的同時,他也使用不同的筆勢。鍾泗賓使用充滿活力的書法筆觸,像大自然一樣渾然天成而深不可測。山水畫中的山巒融入了快速而自信的筆觸,創造出以多變色調所表現的層層疊疊。雖然水墨畫拒絕色彩,但鍾泗賓用橙色和黑色的陰影將其圍繞,讓色調相互衝突與碰撞,以創造視覺的張力。山水畫往往會引導觀者到某一關卡或頂點,大多時候這些都位於山的高處。鍾泗賓則重建此一慣例,使用視覺張力的恆定狀態加以體現。飛濺的油漆雖不穩定,但充滿活力,因而可將動態的形式表現出來。
山水慣例中,往往將所有元素引導至某一焦點。鍾泗賓則給予觀者這樣一個焦點:以畫的焦點為中心的一個圓形,藉由飛濺的油漆所呈現的漩渦,如同地球繞行太陽一周。更值得關注的是,他在位於左方主焦點的正上方,以微紅種子般的形式創建第二個焦點,從而讓兩個焦點之間有了對話,而非屈服於只能有一個焦點的解決方案。
趙無極與鍾泗賓皆受保羅‧克利的影響,並嘗試超越《抽象三聯作》中設計元素、超現實形式、以及重新構建空間與線條的融合,在20世紀70年代得到進一步發展。 20 世紀 60 年代的系列抽象作品則為其奠定了基礎,可以繼續揭示其內心世界願景。在歐洲的旅居,為鍾泗賓提供了新的觀看方式,這在他將山水畫重塑為抽象形式的嘗試中體現無遺。更為重要的是,歐洲標誌著鍾泗賓作為一位國際藝術家的開始。他的藝術實踐跨越了不同的文化,因為他將來自架上繪畫的傳統,與巴黎學派和中國的水墨融會貫通,創建了一個新的繪畫語言。
佳士得萬分感謝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講師 Seng Yu Jin 及「鍾泗賓:Bridging Worlds」展覽策展人為新加坡國家美術館2010 年舉行之「鍾泗賓回顧展」撰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