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有些人有時相當不公平地直接批判東方現代藝術不屬於東方。這些人會質疑:為什麼華人藝術家用油墨作畫,而不是他們自己所熟悉的材質?答案是,世上現存的藝術沒有任何一種能夠永恆不變。藝術必然是各個時代的直接表現。由於亞洲文明在過去半個世紀中已經脫胎換骨,亞洲藝術家也必然反思並促進藝術的新生。他們必須表達新興事物,也必須找到一種新的繪畫語言來加以表達。如果鍾泗賓的作品某些時候看起來近似西化而不太具東方風格,偏向現代而非傳統,那是由於其作品真實地反映了他所屬群體的感受和渴望……鍾泗賓的優勢在於雖然深受西方藝術的影響,卻不純粹模仿。他自己塑造了一種鮮明並始終如一的個人風格。」
摘錄自麥可.蘇利文教授為鍾泗賓1963 年倫敦瑞德弗恩畫廊個展所著序文
融匯東西
鍾泗賓的藝術發展是東西方美感的非凡融合;他作為一名先行者,將實驗性抽象和敘事性表現手法與對於20 世紀繪畫界中美學現代元素快速發展的敏銳意識進行了結合。鍾泗賓1917 年出生於中國廈門,於廈門美術學院學習中國水墨畫,在上海新華美術學院期間,他將西方概念與東方水墨兩者結合起來。1946 年移民到新加坡時,他已經紮實地掌握了中國水墨和西方油畫歷史、技法和繪畫形式,同時更獨到地重新演繹這個新環境的當地創作題材,這也預示了後來鍾與劉抗、陳文希、陳宗瑞等新加坡藝術家形成「南洋畫風」的先兆。位於倫敦科克大街上赫赫有名的瑞德弗恩畫廊,在1963 年為兩位亞洲華人藝術新銳舉行了兩場展覽,一為鍾泗賓(4 月23 日至5月17 日),另外一場展覽則是趙無極( 同年10 月29 日至11 月29 日)。在瑞德弗恩畫廊的個展對於鍾泗賓來說,是歐洲之旅的高潮;這個成功的旅程從始於1962 年3 月倫敦邦德街上的福斯特與瑞德兩家畫廊,第二場展覽則於1962 年11 月在慕尼黑的熊寧格畫廊舉辦。鍾在歐洲之旅期間的創作和展出作品反映了一貫的美感:用鮮明的朱紅、緋紅或黃色背景,再以黑色、藍色和紅色呈現濃墨重彩的交匯,精湛地表現抽象景色。鍾泗賓作品中充分顯示其深刻熱愛捕捉日出或日落時分的天地交界處,標誌著萬物在天
地間生生不息的象徵。
《自然的表達》(Lot 15) 是鍾泗賓歐洲抽象風景畫系列中一幅精湛的作品,該作品展現了他的個人特色,強烈的底色與勁道的筆觸並用,形成視覺張力的對比,以此描繪出地面構造、地平線和太陽。《自然的表達》所用的畫布尺幅特殊,這可能是鍾泗賓所有抽象畫作中最大的單幅作品。他在同一時期創作的巨幅作品,通常都是雙聯或三聯的形式;這可能是由於他邊旅行邊作畫,預料到會在歐洲各地展出,因此通常要求畫布的尺寸必須容易收拾和攜帶。不過,從《自然的表達》的尺寸可以看出是藝術家就近停留在展出畫廊旅程中的的創作,基於作品上標註時間為1963 年,因此極有可能是他駐留倫敦時的創作。
能量的律動
《自然的表達》的成就不僅在於其尺幅,其中黑色和緋紅再暗橘色背景所形成的漸變色彩間, 凝聚出無盡的活力,鍾泗賓疾舞的筆觸之間更蘊藉出強大的能量。6 世紀的中國藝術歷史學家和理論家謝赫提出水墨畫的基礎在於「六法」,而其中關鍵法則為「氣韻聲動」,這也是此幅畫作的精髓:創作者與其作品合而為一,畫家將自身的能量轉化為筆墨在紙上的律動。好的畫家在描繪構造和動作時,能夠表現出細膩的控制能力和精湛的技法;而優秀的畫家,則在每一個手勢中都融入自己呼吸和心跳的節奏。
在《自然的表達》中,鍾在橘色的底色上先用緋紅和深藍顏料著色。他在地平面上成片地覆上黑色油墨,這厚重的最上層幾乎抹掉藍色的部分。畫筆的動態清晰可見,甚至連筆鋒轉向和停頓在畫布上也有跡可尋,畫筆掃過的線條被自然滴下的墨跡從中截斷。整幅畫作的原始活力和筆在手中揮灑的動勢,淋漓盡致地展現出畫家的能量和生命力在畫布上的傳遞。帶著描繪出大自然最原始之宏偉莊嚴的渴望,鍾泗賓在《自然的表達》一作中傾注了深刻的表現力及生命的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