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張荔英是現代亞洲藝術圈的一位傑出人物,這一點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她對於繪畫的精通無庸置疑,其次,她精彩
的人生故事為她的藝術提供了深度和特色:她出身於一個進步而又愛國的中國家庭,年輕時成為一個不受世俗約束的巴
黎畫家,後來又嫁給一位不墨守成規的政治家為妻;另外,在獨立不久的新加坡這一勇敢的新世界,她身兼藝術家和教
師的身份,同時還是一位激勵人心的人物。
張荔英的作品以其精緻和細膩而聞名。她的藝術特點是完美無暇的筆法、暗淡柔和的色彩,以及一絲不茍的構圖——在
佈局、線條演繹,和與細緻背景相較之下的厚重顏色構成出人意料的局部方面,都極具表現力。作為一名女畫家,張在
20 世紀中葉以男性為主導的藝術圈贏得了特別的尊敬。除了性別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在於她的作品散發的女性氣質:對花、水果和家用物品的內部更加觀察入微,對於細節也更注重。然而,張的題材和繪畫方法可能更多緣於她在巴黎接受的訓練、對有序美感的鍾愛以及個人境遇,而不是刻意暗示固有的居家味道。事實上,張也非常喜歡「外光派」,並儘力把握每一個戶外寫生的機會。
對於張的誕生有不同版本的述載,正式版本是她於1907 年出生在巴黎,但其他的說法則稱她於1906 年出生在浙江。
她的父親張靜康是一位家境富裕、受過良好教育的商人,也是中國民族主義的倡導者。由於優越的地位,她在法國、中
國和美國度過了童年早期。二十歲那年,張荔英返回巴黎學習藝術,並於1930 年受邀在巴黎第一流的現代主義沙龍秋
季沙龍舉辦展覽,早早嘗到了成功的味這對一位來自亞洲的年輕女畫家來說絕非易事。同年,她認識了陳友仁並共結
連理。比她年長22 歲的陳是一位出生在特立尼達的外交官,曾擔任孫中山的首任外交部長,亦曾參與中國從外國列強
手中奪回獨立控制權的談判。陳友仁對張的人生起了很大的影響,他獨立而國際化的精神成為她的補足。在他的鼓勵下,
張在他們婚後將時間用於四處旅行及藝術方面的發展,而不是將自己禁錮於為人妻母的傳統角色。他們在歐洲、上海和
香港交替居住了二十年,其中還經歷過一段時間的政治流亡以及1942 至1944 年期間被日本人軟禁,最後張搬到東南
亞居住。她首先居住在馬來西亞的檳城,1954 年定居新加坡,直到逝世。在一段旅居生活之後,這個長久安定的時期
意味著她的藝術才華終於可以得到充分的認可和提高。張在當時由校長林學大領導的南洋美術學院兼職授課,並參與到
20 世紀中葉新加坡活躍的藝術環境之中。雕塑家黄榮庭曾是她的學生之一,即使在她晚年健康狀況變差的時候,黃仍然是她非常忠實的朋友。雖然她經常被新加坡學術界認定為「南洋」畫派藝術家——指在中國出生,後移民到東南亞並在其作品中結合東西方元素的新加坡先驅畫家群體,必須記住的是,她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度過的時間是她人生相對較晚的一段時期,塑造她藝術風格的主要還是法國的訓練和影響因素。在她整個職業生涯中,只有題材會根據她所處的當地環境而變動,但她的繪畫技法一直都堅持法國沙龍風格。
《水果》(Lot 23) 畫於1967 年,是張荔英出拔萃的靜物作品中一幅極為精緻之作。它體現了塞尚和柯洛等藝術家對
張的影響,實際上,她在年輕時曾被稱為女「梵谷」。她早期作品中所展現的表現主義已合併為一個優雅的整體,而她
的筆觸也表現得比以往更為有序也更加自信,作品中的元素之間存在著和諧而一致的相互聯繫。《水果》描繪的是原產
於東南亞的當地水果:還帶著綠葉的現採紅毛丹、楊桃、蓮霧,還有已經成熟和未熟的紅色香蕉。略為不同的各種泥土
色調背景與暗沉的深藍色混合,這種獨特的組合令觀賞者將其與張荔英聯繫起來。這種在她作品上出現得有點頻繁的淡
藍色調,與前景中水果的深紅色和灰綠色調形成了並存的效果。籃子編織得非常工整,似是經過精心計算,但皺巴巴的
白色餐巾透露著檯面的平整程度,淺顯的圖畫深度闡明了張的現代主義美感。整個構圖截取了中間物體的四周部分,提
高了畫面的舒適感和直觀程度。從畫作中已剝掉一半皮、即將被吃掉的紅毛丹可以明顯地看出張在歐洲接受指導的經歷。
這一點說明了她的法蘭德斯靜物流派直系藝術師承,即描繪出進食到一半時桌檯的場景,以便傳達短時間內曾有人存在
的感覺,以及實際經過精心安排的佈局中的某種自然狀態。此外,不得不畫出捲曲的水果皮和內部果肉的不同紋理,對
畫家來說是一個更大程度的考驗。
張荔英的創作散發著靜思的平靜和寧靜感。在《水果》中,從紅毛丹枝杈斷開的莖幹到香蕉串上從頭到尾纏繞的棕色細
繩,每一個細節都被畫家細緻地捕捉入微。透過張荔英筆下這些抓取到的小細節,這幅極具東南亞特色的圖畫情景充滿
了真實感。雖然張在為人和作畫方面都以挑剔而聞名,但她從不放任自己過度狂熱,只是直觀而精準地記錄下自然主義
和審美角度的完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