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艾軒憶述在西藏高原度過的寒冬,他因這片荒蕪大地的全然靜默而感到顫抖。乾草在寒風下搖擺、冰塊在他的腳底下融化,他完全被孤寂感所掩蓋。這種強烈的情感與《北方的凍土帶》 (Lot 123)所傳遞的感受如出一轍。艾軒以寫實主義作為其心靈與外界溝通的橋樑。
經過一段長時間受蘇聯寫實主義主導,從文革中走過來的中國藝術家強烈渴求能為中國藝術建立創新之路。屬法國自然派的一件作品在1970年代晚期在北京和上海巡迴展出,深深影響着艾軒的藝術發展,特別是朱利斯.巴斯蒂昂-勒帕熱的作品《曬乾草》(圖1)。當時的中國藝術大環境充斥刻劃工人榮耀的一面。艾軒卻可通過這幅作品看到人類生活真實的經驗和個人思維,使人與自然之間可融為一體。人們可在《北方的凍土帶》找到巴斯蒂昂-勒帕热對艾軒的影響,畫中的年輕女孩挨着一個破爛的圍欄,背後是廣闊、佈滿積雪的凍原。有別於《曬乾草》中坐着的女人,艾軒筆下年輕女孩將手擱在地上,完全挨着圍欄。她的身體成了一條對角線,與環境融為一體。這樣的構圖透露了畫作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
艾軒以單一色譜刻劃出荒蕪的白色世界及寬闊的天空,帶來一種虛無和無限感。然而,描繪女孩的筆觸卻是細緻的,展現出艾軒成熟畫作中常見的精確純熟技巧。他以女孩身穿大衣的細膩質感和顏色的巧妙變化來提升主題,吸引觀眾眼目集中在此,並在觀賞時忘卻其他部份。年輕女孩似乎以其驚訝的眼神與揚起的眼眉回應觀眾。她的表情帶來一種奇異的陌生感,令觀賞者詫異她究竟在想什麼。《北方的凍土帶》將美麗與靜默的思考結合在一起。此畫最核心的訊息就是要探索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