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Lot has been sourced from overseas. When au… 顯示更多
米斯尼亞迪

週末

細節
米斯尼亞迪
週末
丙烯 畫布
1999年作
簽名:Masriadi;I NYOMAN MASRIADI
出版
TK Sabapathy, Nyoman Masriadi: Reconfiguring the Body , Gajah Gallery, Singapore, 2010 (illustrated, plate no. 89, p. 210)
注意事項
This Lot has been sourced from overseas. When auctioned, such property will remain under “bond” with the applicable import customs duties and taxes being deferred unless and until the property is brought into free circulation in the PRC. Prospective buyers are reminded that after paying for such lots in full and cleared funds, if they wish to import the lots into the PRC, they will be responsible for and will have to pay the applicable import customs duties and taxes. The rates of import customs duty and tax are based on the value of the goods and the relevant customs regulations and classifications in force at the time of import.

拍品專文

米斯尼亞迪一直被藝術史學者、藝評人及收藏家視為亞洲當代藝術發展中具領導地位的畫家,相當擅長具象的人物繪畫。米斯尼亞迪出生於印尼巴厘島,及後移居到藝術聖地日惹,與著名的Jendela 群體成員,如翰迪懷兒曼.薩普川、曼度凡尼等一起學習繪畫創作。九十年代可說是印尼藝術的黃金年代,培育出許多豐富且具創意的年輕藝術工作者,而米斯尼亞迪母庸置疑是一顆新星。這段時間內,他鞏固了對具象繪畫的興趣,並逐漸發展出敏銳洞察力,精准描繪出日常生活爭中,那些因爭執拉扯而顯得壯碩精實、令人注目的形體。他的作品風格既風趣又直接,探討對峙、集體身份與行為和社會原型等主題。 米斯尼亞迪的早期作品主要與1998 年印尼總統蘇哈圖“新時代”政權垮臺相關。這個政治危機當時令整個印尼社會面臨瓦解,其破壞力更使全國陷於不穩定狀態達四年之久。在這期間米斯尼亞迪創作了一系列具能量的作品,包括備受推崇的Bantul系列,使他在整個地區裡芸芸藝術家中脫穎而出。他的作品集中描繪肌肉發達、膚色黑黝的人,令人聯想到藝術家廣受漫畫、電腦遊戲等現代視覺藝術文化的影響。這些形體在十年間逐漸由九十年代的新立體風,過渡到本世紀初以線條、輪廓為主的刻畫,直到現在廣為觀眾認識的超現實角色─他們成為米斯尼亞迪作品風格不可或缺的部份,共同構成了不可磨滅的印象,表達出深遠的含意和感情。 在《週末》(Lot 8) 及其他較早期的作品,如《胖超人》( 圖1) 中,米斯尼亞迪主要探討傳統與現代間的抗衡、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步伐,和人類存在的與商業化等無窮無盡的題材,深入鑽研有關人性和文化的課題。米斯尼亞迪的作品涵蓋各種情景卻甚少重複,而畫中的主角與主題則恒久不變,並保留著與普羅大眾息息相關的層面,讓他們在欣賞作品時能與印尼及亞洲社會連結。 《週末》中描畫一位 具曲線美的女性倚靠著簡單背景,反映出平常人在週末和假日放鬆的需要。這讓他們有機會沉醉於調情、賭博、賽馬、飲酒等被社會禁制的惡習。畫中正準備到城鎮歡度夜晚的女主角與傳統留守在家的女性形像大相徑庭,刺激觀者的感官。它同時展現出印尼社會的高速變化─女性的角色迅速轉變,使她們擁有跟男性相等的權利和特權,甚至可以沉醉在歡樂的嗜好中。 具象徵性的豐滿性感女性形像一直停留在米斯尼亞迪的藝術措詞當中。往後的作品如《新錢》( 圖2) 裡,女主角又一次被塑造成一個女性的腐敗形象,表現出無窮的貪婪。米斯尼亞迪以尖銳、辛辣的筆鋒展現出畫中主角歡愉的自我沉溺和物欲─在深膚色中格外顯眼的燦爛笑容、空洞的眼神欠缺了靈魂。米斯尼亞迪的作品可被視為反映社會實況的鏡子,亦是充滿幽默感的自我反思。在米斯尼亞迪筆下,各個情景成為了雙刃劍─讓藝術家能擔當社會良知的喉舌的同時,更讓我們一面嘲笑,一面反思人性在當代文化中養成的各種壞習慣和弱點。

更多來自 亞洲與西方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