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Lot has been sourced from overseas. When au… 顯示更多
羅依.李奇登斯坦

蘋果與西柚

細節
羅依.李奇登斯坦
蘋果與西柚
油彩 塗料 畫布
1980年作
簽名:Roy Lichtenstein '80 (背面)


來源
美國 紐約 利奧•卡斯翠畫廊 美國 紐約 私人收藏 1989年11月 蘇富比紐約 編號39 日本 私人收藏 2007年5月 蘇富比紐約 編號229 現藏者購於上述拍賣
展覽
St. Louis Art Museum and Seattle Art Museum, Roy Lichtenstein: 1970-1980 , May 1981-September 1981.
New York, Leo Castelli Gallery, Lichtenstein: New Works , October-November 1981.
Paris, Galerie Daniel Templon, Roy Lichtenstein: oeuvres r?centes , January-February 1983.
注意事項
This Lot has been sourced from overseas. When auctioned, such property will remain under “bond” with the applicable import customs duties and taxes being deferred unless and until the property is brought into free circulation in the PRC. Prospective buyers are reminded that after paying for such lots in full and cleared funds, if they wish to import the lots into the PRC, they will be responsible for and will have to pay the applicable import customs duties and taxes. The rates of import customs duty and tax are based on the value of the goods and the relevant customs regulations and classifications in force at the time of import.

拍品專文

《蘋果與西柚》基本上是一幅關於畫作的畫作。這幅來自1970、1980 年代“靜物”系列的作品,簡單精緻,將古代的藝術類型帶進波普風。作品採用李奇特斯坦於1960 年代“筆觸”系列中所創的技法,筆觸高度精簡而且又平又寬,幾乎蓋過了所有人手操作的痕跡。創作這幅畫的李奇登斯坦,就如一個後現代賽尚。賽尚繪畫靜物時把主體完全解構,到筆觸的基本層次,而李奇特斯坦則更進一步,甚至將筆觸也解構,成為線條和原色色場。 李奇登斯坦憑藉一系列重新演繹著名漫畫場面的作品於1960 年代打響名堂。他採取了1950、1960 年代的漫畫技法,用手逐個繪畫藍、紅、黃的班戴點(Ben-Day dots),以模仿當時的印刷技術。羅倫斯.阿洛維(Lawrence Alloway)曾指出,《看,米奇》(1961) 等作品的革命性在於它“是假裝成複製品的原創品”。(羅倫斯.阿洛維;錄于《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期刊》第42 號,1987 年春;第5 頁“A Parody of the Painterly Gesture: The Depicted Brushstroke in the Drawings of Roy Lichtenstein”) 李奇登斯坦作品的高度形式化, 與波普風之前的抽象表現主義截然不同。抽象表現主義的代表人物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克萊恩(Franz Kline)、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等人的作品強調作畫時身體的動作,並通過畫將之凝固。所以抽象表現主義的真正主題在於創作行為的本身,而畫家則被提升到近乎神聖的高度。但是到了1960 年代初,這個運動便開始瓦解。李奇登斯坦和沃荷等人,就趁機以當代通俗文化和廣告圖像填補這個空檔。可以說,這些“正統”的波普藝術家都反對抽象表現主義所代表的剛陽牛仔文化。但是有點諷刺的是,李奇特斯坦曾是抽象表現主義畫家,但卻未獲賞識。 探索漫畫形式完畢,李奇登斯坦將精力轉移到筆觸身上,而最終發展出一套方法,可以令真實的筆觸看來猶如仿製品。他先設計一個方案,把墨水或塗料塗在醋酸層上,濕潤的媒介會被排斥,繼而按描畫好的輪廓流動,然後他把這個方案投放到畫布上,他便可以沿著投影的筆觸勾畫出輪廓,使其變成一個如卡通般簡單的獨立構造單位。”(同上)李奇登斯坦在《蘋果與西柚》中再次使用這種技法,但同時也將筆觸以外的題材帶到作品中來。這舉動無疑是他藝術生涯中的轉捩點。直到1980 年後,筆觸依然是李奇登斯坦作品的重要主題,作為對抽象表現主義中筆觸神聖地位的一種戲仿。 《蘋果與西柚》是李奇登斯坦較成熟作品中的代表作。畫家不單將作品的主體解構成媒介與色調,更將筆觸也一併解構。

更多來自 亞洲與西方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