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廖繼春早年留學日本,在日本學習到的繪畫觀念與基礎促使他著重於嚴謹的寫生素描訓練與大膽色彩的運用。他扎實的寫實功力與透徹的觀察力使得他擁有個人獨特的繪畫風格。1950年代末期,他開始展開抽象繪畫的嘗試與探索,1962年由歐美返國後,畫風更具個人特色,1970年後,他選擇以具象景物呈現他對於「形」與「色」的重新體悟。
本件作品《東北角》(Lot 26)創作於1973年,華麗且充滿裝飾性的色彩相互輝映,使畫面滿盈明快節奏。他透過對色彩的高度敏銳,運用鮮豔明亮的顏色,大膽使用粉紅、淡綠和靛藍色,表現出東北角海岸「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氣勢,讓畫面感染力發揮到極致,粉紅海浪倒映著天色與藍綠褐相間的山頭,奔放的形色在廖繼春細心的經營下,使整體畫面富麗活潑卻又不失和諧,展現一片均衡與調和的韻律感,而海天在油彩的交融中相連一片,加深觀者視覺的延展性,將整體畫面空間向左後方遠景延伸。值得一提的是,粉紅色的使用極為個性化,點綴在畫面之中卻不顯突兀。維拉佛克在《塞納河村》(圖1)作品中使用粉紅透白的顏色表現波光粼粼的景象,並與天色互相呼應,然而廖繼春用色的明度更高,強化了畫面的活潑生機及律動節奏。
除了色彩外,線條是欣賞廖繼春繪畫的另一個重點,他結合野獸派及後印象派的用色運筆,以顏色為主導,使色彩繁複的色塊相互推擠牽引,將山石體積在線條及色塊的相互關係中表現出來。廖繼春不以再現真實世界為依歸,以單一方向、粗放的運筆繪出物件的輪廓線,山石、海浪及雲彩被化約成基本的點、線及色塊,如同塞尚將物體形象解構,化約為幾何圖形再加以重組,整體畫面經營的重點在於線條和顏色的搭配(圖2)。但廖繼春畫中的輪廓線不若塞尚的破碎模糊,在畫家的主觀意識下仍保有些許客觀的真實性。
當色彩豐富到一定程度,物體的形狀就會自然呈現出來,廖繼春利用強烈的色彩,以顏色對比來賦予並強化物體體積感,同時在線條的構成中注意造形的趣味。他並不是畫某一個時間內的風景印象,而是在客觀的觀察下加上主觀情感,將眼中自然風景經過縝密思考後,加以個人化重組再現,此為主觀感性的具象,而非純粹的重現自然。《東北角》是色彩、用筆與畫面經營皆十分成熟的作品,型、色、線環環相扣,乍看狂放卻又相輔相成,廖繼春將外界自然視覺性物件,轉化為內心美感經驗的呈現,向觀者展現他眼中的台灣風景,用畫筆譜出華麗的色彩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