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展望是中國當代藝壇,最重要的雕塑家之一。他自1995年起,開始創作假山石系列。作品被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與倫敦大英博物館等超過三十個國際知名的美術館與基金會收藏(圖1)。這次展出的雕塑(Lot 27),也出自於同系列作品。對於中國傳統與當代的哲理、文化與社會的深刻了解,展望所創作的雕塑與裝置藝術作品,除了具備大膽的實體感,同時也帶有撩人的概念性。真假山石,是一再出現的創作主題與素材。展望透過作品的具象形式與抽象概念,深切探討了人類與自然歷史、以及我們與城市和自然風景之間盤根錯節的關係。自宋代起便廣被喜愛的傳統文人石,是啟發展望創作的靈感來源。文人睹石賞玩、品析美感之餘不乏反思內省。文人石對中國人而言,向來是收藏家眼中,極具美學鑑賞價值的收藏品。展望對新與舊這兩種對峙的力量、以及自然物質與人為形式的真假關注不言可喻。
文人石是中國古典園林裡最受喜愛的擺飾。至宋代早期(960–1279),小型的奇石擺設,逐漸成為文人學者書房案頭上的心頭好。精巧的奇石描繪,之後更躍上了中國古代書畫,成了廣受歡迎且歷久不衰的創作類型(圖2)。傳統的文人石,經常擺放在文人與菁英的書房中,精巧的奇石有如一個微型的自然界或是小宇宙(圖3)。讓文人雅士在玩賞之餘,也不忘睹石自省。外型貌似自然景緻的石頭,通常最具收藏價值,不管這些奇石,是透過自然界長時間風化而成,還是以人為精巧的雕工所塑。中國傳統的文人石美學鑑賞,具備了四個基本要件,那就是:瘦、透、漏、皺這四個原則。石頭上的凹洞、中空的凹陷與各種小孔,都被視為是大自然瞬息萬變過程的縮影。這些可攜帶的微型山景,激發了人與大自然合一的沉思,喚起了人們對於傳統空間、時間與大小的無限想像。小巧的奇石以詩韻般的形式,將傳統的美學概念表露無遺。透過這些巧石,雕塑家展望得以進入一個新的領域,探索中國傳統哲學中、長久以來對人類與自然關係的疑問,透過藝術創作釐出自已的脈絡。展望認為:「中國人對於石頭的戀慕情感根深蒂固,這種獨特的美學靈魂,是一種文化偏好,因為一直到今天,人們還是會被石頭所象徵的意涵所感動。」
《假山石第五十九號》以軟質的不鏽鋼打造出光滑閃亮的假石表面。展望的假山石作品,都是把不鏽鋼片放於假山石或是文人石表面以手工敲錘製成。石塊先被擊碎成小塊取出,然後再透過手工錘鍊與焊接的方式組合而成,過程曠日廢時,煞費心血,鍛造工藝本身的難度極高,這樣的創作形式,是藝術理念與高難度工法結合的最佳證例。展望之所以選擇以不鏽鋼做為創作素材,目的在於透過這種材質的金屬光感反映出周遭環境的多種顏色。以不鏽鋼所打造的雕塑表面,能反射出各種映像與色彩,其變化無限的特質,能創造出令人目眩神迷的視覺奇景,同時恰如其分地呼應出作品的後現代訴求。因為融入環境而消失,是這系列創作中最重要的特質。展望的假山石系列,總是能低調且謙遜的矗立在一處,光影通透的外型,讓作品總是遊走在存在與消失之間。一座文人石雕塑,透過不鏽鋼鏡面反射其周遭環境,以自然的形式融入自然。《假山石第五十九號》,雖然容易令人聯想起美國當代雕塑家昆斯、那閃閃發亮且令人目不轉睛的《節慶系列》作品,不過展望的假山石系列,在本質上或許更接近雕塑家卡普爾、位於美國芝加哥千禧公園內的作品《雲門雕塑》。展望雕塑作品中所呈現的自然元素,與現代雕塑家Gino Miles的作品,(圖4)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展望的假山石系列作品,並不是為了要嘲諷中國文化,而是亟欲透過當代的創作素材,去捕捉、並再度喚醒中國美學價值的核心美感。其作品所呈現的單一金屬色調,不禁讓人聯想到宋瓷的藝術之美(圖5),因為宋瓷同樣是以手工的方式,一點一滴打造出精粹的單色美學。
因為不鏽鋼價格低廉且不會生鏽的特質,中國在1990年代,曾經大量以不鏽鋼做為打造現代城市的建材。不鏽鋼本身所具備的閃亮視覺印記,隨後儼然成為中國民眾所追尋的當代圖騰,因為這個材質的炫目光澤,象徵著當時商業社會的高速發展,同時也反映出人民對物質欲望的不斷擴張。不鏽鋼在北京這個古城,更能貼切地反映出中國迅速消失的文化與傳統。知名的國中藝術史學家巫鴻曾如此寫道:「我們必須明白,展望作品中那些閃亮的表面、浮誇的魅力、虛幻的外表」絕非缺點,他的不鏽鋼太湖石不是為嘲諷當代物質文化而設。以其見解,不管是真正的太湖石,還是他以不鏽鋼複製的擬像,皆為人們針對自身的精神需求所挑選和創造的形式;它們在物性上的區別,只是應對不同時代的不同需要而已。
就上述的觀點所見,假山石可說是中國當代與「真實」之間最完美的接觸。創作所展現的,是一種擬像與形式,也因此,作品到底「像不像」、或「是不是」真的文人石並不重要,因為這樣的作品,最令人動容之處,在於創作本身所傳遞出的美好與魅力。展望透過雕塑的鏡狀表面,投射出斑斕的色彩與周遭環境的多種光影,《假山石第五十九號》所讚頌的,是中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透過雕塑表面如鏡的光彩,映照出我們身處的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