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李山
胭脂系列︰ 第二號
油彩 畫布
1989年作
簽名︰李山;Li Shan
出版
1994年《'89-'92中國現代藝術》江蘇美術出版社 南京 中國 (圖版)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作為上海政治波普運動的核心人物之一,李山的油畫事業歷經了多次風格轉變;他的作品表達自我內在情感,也傳達外在信仰。李山生於1940年,成長於毛主席的領導之下,是最初挪用毛澤東形象的藝術家之一。李山在這一時期的藝術發展嚴重受到限制;他只能在宣傳畫、民間藝術、社會主義寫實畫中進行創作。由於種種限制,毛澤東成為藝術家的主要描繪對象。 整個1990年代,中國藝術家毫不間斷地追求全新的繪畫技巧和藝術語言,借此批判性地重新定義自我存在的表現方式。包括王廣義、余友涵和李山在內的政治波普運動藝術家,重新詮釋中國高度共產主義時期的視覺文化,描繪了此類別中細緻入微的多樣性。有些人通過挪用這些廣為人知的符號和圖像展現消費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正面衝突,或者呈現毛澤東作為文化偶像。李山則挪用毛澤東無處不在的圖像,融入他自己的創新視角,將這些象徵性人物轉化為他標誌性的紅色繪畫系列。因此,這一系列作品憑借其反諷手法和與政治相關的性禁忌而顯得獨具一格。 這種反諷和圖示延續到作品《胭脂系列︰第二號》(Lot 50)中。所有紅色系列中的常見顏色,如珊瑚色,紫紅色和粉色等相互碰撞,與黑綠色的背景形成對比,創造出一種震撼的視覺效果。李山在描繪被蓮花花瓣所包圍的蒙娜麗莎臉孔的同時,通過增添融入了個人理解的誇張妝容,使其變成一個小丑式的人物。相鄰處帶狀的花瓣像彩帶一樣從陰影處迸發出來。這種結合創作出一種鬧劇般令人發笑並且充滿性影射的場景。《胭脂系列︰第二號》的背景顯然含有性暗示。兩個器官噴發著繁多的粉色花瓣,仿佛象徵著兩性起源,蒙娜麗莎代表女性,右側細長的花朵則代表男性。兩個像孔雀尾的器官正全面綻開,彷彿正要準備交配。李山利用花朵作為性暗示的手法引人聯想起喬治亞・奧基夫高度性化的花朵意象(圖1)。除此之外,絢麗花瓣作為象徵意義的裝飾,體現了李山對中國流行文化的興趣和鄉愁;花朵亦是常見於中國印刷品和復古消費品上。 這幅肖像並不是純粹的迷信瓦解,其中仍採用了一些微小的佛教意象,比如形似佛教手勢的蓮花花瓣,借此滲透宗教形象性的元素。蒙娜麗莎的紅色臉頰參考了傳統中國京劇,其中男人時常扮演女性角色,借此明確地強調了毛澤東統治下受到強烈批判的性別文化。然而紅色妝容的顛覆性和變革性鞏固了視覺圖像和政治意識形態中有關權力,性別和妝容的微妙表現。更重要的是,蒙娜麗莎被認為是西方藝術的最高成就,但在李山的作品中,她的面孔被過度修飾,借此強化她的性別特徵,從而顛覆她的標誌性權威。這種將偶像轉化為滑稽圖像的手法引人聯想起前衛的達達藝術家杜象,給蒙娜麗莎的明信片畫上鬍子(圖2)。 李山的作品玩弄多層次的模糊性,巧妙靦腆地反射了象徵性和權力的文化背景。李山通過他標誌性的紅粉花朵手法顛覆了他坦率的表現主義,使藝術史變得性感撩人又幽默風趣。《胭脂系列︰第二號》有著充滿活力的矯揉美學和情慾性,使其成為藝術家的一幅傑出作品。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夜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