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 Pho (1907-2001)
Tholance-Lorenzi 私人收藏
黎譜

站在山頂遠眺

細節
黎譜
站在山頂遠眺
油彩 畫布
1937年作
款識:Le Pho 1937 (右下)
來源
現藏者之家屬直接購自藝術家本人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黎譜因非凡的藝術成就,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傑出的越南藝術家。他曾遠赴巴黎求學,並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巴黎的法國美術學院。結束學業後他返回祖國並於河內的印度支那美術高等學校任教,其創作風格與藝術思維啟發了無數新一代的越南畫家。儘管身為越南當代藝術的一名先行者,手執教鞭數年且成績斐然,黎譜終究還是於1937年離鄉背井,選擇再次於巴黎落腳展開新生活。此次展出的《站在山頂遠眺》(Lot 16)便是同一年所完成的作品。這幅畫同時也是黎譜創作生涯與生命的轉捩點,作者透過創作抒發滿腔的思鄉之情,美麗且無瑕的南國林莽在他的筆下一覽無遺。 黎譜的美術啟蒙甚早,年少時便已展現極高的美學天賦。求學時期的美術訓練與日後返國的教職洗禮,更為他日後的藝術成就奠定基礎,將其創作觸角延伸至學院以外的世界。黎譜終其一生追求美學的內蘊與意涵,為此他定居巴黎,異國多樣的美學形式與豐富的文化涵養成為他日後創作的資糧。透過積極創作鍛造,他的藝術語彙也漸趨獨到成熟。長期的西洋藝術薰修確實是磋琢黎譜畫藝不可或缺的要件之一,但是腦海中根深蒂固的越南文化印記與東方美學啟蒙,才是真正打造其作品風格的推手。東西融合後所綻放出的膠彩水墨,在絲絹紙上演繹著一場又一場溫潤清瑩的美學浪遊。黎譜的作品總能在矜斂與優雅的風格中緩緩蓄積豐沛能量,交織成一片獨特的美學風景。 黎譜的作品風格分為三個時期,這次所展出的作品,便是他第一個時期的代表作。這是他在越南河內的最後一年與落腳巴黎頭一年這段期間所繪的作品。第二個時期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直到1960年代。這段期間黎譜的藝術展出皆由法國Romanet藝廊老闆負責打理,所以第二期也稱之為Romanet時期。1963年之後,黎譜轉而將畫作交給美國Wally Findlay藝廊展出,並賣出多幅作品,這也是他創藝生涯的最後階段,稱之為Findlay時期。這三個時期的作品除了創作媒材有所不同,畫風也各有特色。黎譜以創作描繪出生命所經驗過的紅塵煙火,這些作品同時更見證了他不凡的才情與深邃的心靈世界。 黎譜於三零年代所繪製的油畫作品如今流通的已所剩無幾,如此巨幅的作品更是難得一見。他於1931年所創作的《中國妻子》與1930年的作品《幸福時光》是目前僅存的幾幅早期作品,與這次所展出的《站在山頂遠眺》皆屬同期畫作,因此也更能顯現這些早期作品的歷史意義。黎譜的早期畫風瀰漫著一股思鄉情感,畫作總不乏濃烈的懷舊氣氛。他以畫筆描摹一個舊時代緩緩散發出的迷人芳醇,像是記憶裡既幽渺又燦亮的夢囈。《站在山頂遠眺》這幅作品描繪的是越南北圻的風景,這同時也是黎譜生長的故鄉。在畫家粉彩般柔潤的色調與獨特的視角構圖之下,一大片無垠的農鄉美色雄踞畫布,自有種遼闊且大器之感,微風漾起萋萋,揮之不去的是腦海中的故鄉風情。 值得一提的是,這幅作品與黎譜較為人所知的仕女主題截然不同。《站在山頂遠眺》只專注於書寫鄉林風景,畫中空無一人。蒼鬱的山林風光悠悠神遊、以壯闊之姿停步屹立。這是創作者對其出生地最光榮的默視,也是黎譜以畫筆記錄屬於他那個年代的回憶錦霞。 作品抒情且感性的鄉屋林莽令人想起一位19世紀越南詩人de Thanh-Quan女士曾創作的一首詩。與黎譜同為河內同鄉的她,以文字鮮活地描繪了春波輕暖的南國風情: 黃昏的薄暮籠罩著壯闊天際 海螺在遠處震顫低吟,此起彼落 回應震耳欲聾的鼓鳴 蒼林間松樹簇簇,搖擺著的枝葉沙沙響,好迎接倦鳥歸巢 《站在山頂遠眺》這幅作品選自知名的Auguste Tholance典藏系列。壯美且饒富詩意的主題,卓越的技藝筆法與此畫罕見的巨幅規模不但令人驚嘆,內蘊的懷鄉情感同時也是黎譜早期創藝生涯裡,最燦亮的遺緒。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