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古那彎
賣花小販
油彩 畫布
1960年代初作
來源
Boentaran先生 (1921-2006)直接購自藝術家 現藏者承繼畫作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印尼現代畫家亨德拉‧古那彎的《賣花小販》(Lot 17),不管在其風格、構圖、及色彩選用方面,皆可說是他一九六零年代早期作品的典型代表。這個時期的作品特徵,就是畫家筆下漸進式明暗變化、極具個人風格的特殊色調及其呈現的柔美色彩。古那彎的作品反映出他對印尼生活方式的熱愛,以及他對多采多姿、充滿質感的日常生活所產生的敏銳感受。以這個層面來說,《賣花小販》就是具有這種特色的傑出作品。這幅畫的過人特質全部灌注在狹長、直式的畫布之上,而這也正是古那彎在一九六零年代所喜愛的表現型式。雖然他的作品取材於日常生活景像,卻蘊含著一種威嚴、頗具歷史宏偉之感,令人不禁聯想到古典西方藝術畫作中由教會委任製做的教堂祭壇畫。古那彎這個時期的作品用色,已經脫離之前畫作中所使用的大地色彩,轉變成充滿明亮輕快、較為自然的色調。 在這幅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古那彎作品從一九五零到一九六零年代的清楚演變。這兩個時期轉換特徵,可以從古那彎選用女性題材成為筆下所描繪的人物看得出來。從賣水果及食物的小販到傳統河浴的婦女,古那彎對日常生活點滴以及人與人間的互動觀察入微。他繪畫對象的靈感不是來自某位特定的人物,而是社區中他所認識的婦女。在《賣花小販》中,藝術家把日常生活的真實性轉化成緊密、最令人熟悉的視角,把市集情景建構成呈現人們從事悠閒、普通行為的舞台。在古那彎細膩觀察的刻畫之下,這些畫中婦女散發出的風情深深吸引眾人的目光,因而得以從日常、普通的存在中昇華,在藝術史上永垂不朽。 實際上,古那彎作品中對印尼婦女的描繪已經在印尼現代藝術殿堂中獲得一象徵性的地位。《賣花小販》這類的畫作,反應出婦女題材在古那彎藝術中的重要性。他對印尼風情的著迷,以女性主題體現完美的詮釋與表達。如果畫中婦女哺育嬰兒時將強壯的雙腳穩健地踩在地上,「她」就成為藝術家所熱愛的祖國象徵,也就是建國不久的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如果「她」以艷麗色彩出現,穿著印尼製做精良的傳統蠟染服飾,「她」就代表最貼近藝術家的傑出爪哇文化。如果「她」身後出現宏偉秀麗的背景,並幾乎可以用其曼妙的身軀與景觀合而為一,這表示古那彎希望這種表現方式會令人聯想到壯麗的山水,此時的「她」就是集合所有美麗與印尼風情的化身。 做為畫家,古那彎的畫風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的魅力以及浪漫情懷,與他的童年生長環境有密切的關係。他在1918年出生於西爪哇萬隆一個勞工階級家庭,在一個幽靜、宛若世外桃源的村莊成長,並且熱心地投入當地的戲劇活動。這也難怪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現與當地環境相關的景物以及極具戲劇張力的色彩。在一九三九年,他與藝術家阿梵迪偶遇,從此之後,古那彎誓言要把繪畫當作終生的職志,之後他與另外一位現代藝術名家克爾頓加入了位於中爪哇日惹的「人民藝術家工作室」。與其他同期的藝術家一樣,古那彎經歷了印尼史上最動盪不安的時期。當時國內出現戰爭以及政治不穩定,而古那彎是國家主義者,加上他是印尼共產黨的極度活躍份子,因此落得被監禁的下場。 在社會及政治快速變遷的背景下作畫,這種對一般生活情境的描繪,可以說是鞏固社會價值觀及群眾互動的重要助力。《賣花小販》的定位就是以生動活潑的筆觸描繪市集上賣花人及買花人的情態。花朵是美麗的交易產品,強調了市集的愉快與簡約優雅,不需要充斥著競爭及討價還價的特質。畫中的賣花人伸手拿著一串鮮花,幾乎可以視為是餽贈的供奉之物;買花人身著華麗多彩的蠟染衣飾,只能以親切和藹的態度回報。在古那彎的理想世界中,盡見人生的真善美,而這種理想境界,沒有比《賣花小販》畫中的世界更為傳神。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