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曾海文
無題
壓克力 水墨 水彩 紙本
1971年作
款識:T’ang海文(右下)
來源
藝術家家屬收藏 巴黎 私人收藏 此作品將收錄於曾海文文獻庫及古獨奇先生正在編纂的《曾海文作品編年集》(S1-XLMC-17)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我深深喜愛這些展現出中國傳統精神的水墨畫,能量豐沛又和諧平衡。有時候,我看見山峰消失在雲霧之間,就會想起曾海文。」(法國畫家巴爾蒂斯談及1997年摩納哥海洋博物館所舉辦之「曾海文回顧展」) 佳士得本季很榮幸在此為您獻上中國畫家曾海文的精選傑作,展現他在油畫、水墨及水彩等諸多媒材上的精湛藝術表現。 曾海文於1927年出生廈門,中日甲午戰爭期間與家人移民到越南西貢,就讀於法國學校,並在祖父指導下學習書法。曾海文與趙無極一樣在1948年抵達法國,然而為了達成父母親的期許,曾海文選擇攻讀醫學。不久之後,他開始在歐洲進行藝術探索之旅,造訪各處畫廊與博物館,發掘西方美術精髓。最終,曾海文發展出獨到的藝術語彙,其風格與道家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和諧一致;而且,這也逐漸成為曾海文對生活的信念與態度。曾海文與同時期浸淫於法國文化的畫家們如朱德群和趙無極一樣,發現抽象表現主義恰正適合展現傳統中國畫作的精微奧妙之處──透過純粹抽象的色彩、光線及構圖等元素來呈現的細節變化。我們今天才重新認識這位才華洋溢的藝術家:他不在乎名氣,拒絕自我推銷;他的藝術旨在達成崇高純潔的心靈目標,恢宏氣度遠遠超越我們所處的物質世界。 《無題》(Lot 51)是曾海文油畫作品中非常傑出的作品,描繪一種植物性的抽象景觀,道道藍綠色彩劃過溫暖的深黃色背景。直刷的筆觸彷彿長長葉片迎風搖曳,加快了原本以生動橙橘色調為主的構圖節奏。蘊藏其中的藍色、橘色和綠色,展現曾海文的層疊油彩的技巧風格,為抽向構圖增添深度,因此更超越了繪畫的制限,形成類似印象派畫家的風格(圖1&2)。《無題》)依舊是全然抽象畫風,同時又傳達出沙與草被強勁海風吹襲的動感。曾海文的精湛畫技處於抽象與具象的中間、介於作品無法被輕易歸類的模糊地帶。在畫面的左下角,曾海文巧妙地畫上一個昆蟲似的圖案,這個獨特的具象元素讓整體構圖瞬間轉變成一幅景觀,然而,幾乎於零的透視感又立刻反轉了這種詮釋。「我的畫既非具象、亦非抽象,我並不追求描述這個世界,而是忽略且戰勝一般的意識形態,以便探索與自然及其節奏相互連結的新畫風。我想要確認自然的力量,並將之具體呈現在畫作當中。」(《繪畫之道:曾海文回顧展》,台北市立美術館,1997, p. 19) 曾海文的自然與坦率使他願意去探索,並且發展出獨特的水墨畫風,到了1970年代,他的水墨畫功力已臻純熟。受到超凡力量的支配,曾海文運用水墨特有的流動性,在紙上畫出各式各樣靈活的姿態,創造出有力的構圖。 對於時間與控制的概念,是曾海文水墨畫的核心思想。要能精通水墨畫的技巧(本質上說來是一種無法重畫的媒材),就要了解畫筆以及紙筆間的互動模式。曾海文讓墨水自由擴散,紙張吸收稀釋後的墨汁就會產生不同層次的灰色,也就立刻與快筆所畫就的深黑色產生明顯對比。每張規格為70 x 50平方公分的紙張就如同嚴格統一的框架,成就每一幅獨特的構圖,畫面中留白與塗滿的比例是相同的。因此,構圖中的空白與能量產生共鳴;空白中產生線條,讓整幅畫得以喘息與運動,讓靜止的姿態多了動能。如同風與氣息,留白區域在曾海文的畫作中是十分重要且複雜的元素,對他的每一部構圖來說都是至為關鍵的特徵。曾海文將這個概念解釋給Jean-Pierre Desroches聽時,是這樣描述的:「工作的時候,我不斷自問:要為空白而畫、還是為圓滿而畫?這就像是身體與靈魂,也如同音樂唯有透過寂靜才能存在。」曾海文和趙無極對於水墨畫的概念以及中西文化混合之後所產生的影響,讓兩人踏上相同的藝術旅程,以他們各自獨特的方式將中國畫帶往現代(圖4)。 曾海文貴為書法名家,並以水墨畫作為創作中心,然而他同時也拾起畫筆,以水彩畫出自然的作品。如《無題》(Lot 50)中所式,經常受到環境景觀的啟發,曾海文帶著更大的自由度,以相同的直覺去對待水彩作品,目的在於將我們對世界的感受以美術作品詮釋出來。 由於曾海文的作品無法輕易歸類,他也一直維持其藝術的獨立性,因此與他同期的法國藝術家如亨利‧米修(圖5) 及漢斯‧哈同(圖7) 認為水墨及書法是一種新的表達工具。這兩位巴黎畫派的畫家都熱衷於從東方文化獲得靈感,以作為藝術復興的一種方法。哈同從事抽象藝術的美學研究,米修則從事和繪畫一樣具有解放心靈效果的寫作,兩人皆視水墨畫為另一種卓越的表達方式。因此,三位畫家超越了國籍與時間的限制,共同追尋相同的目標,以克服人類所遭遇的現實困境。 曾海文是一位以道家思想為本的中國畫家,結合二十世紀西方藝術的發展,創作出高超的抽象派畫作。他的作畫方式深受道家思想元素所引導,目標在於描繪出賦予自然世界生命的各種能量之間的相互影響。在法國所獲得的藝術薰陶,讓曾海文能夠自由地發展出獨特的風格──同時富涵亞洲哲學與西方藝術史之論述。而當時的巴黎畫派藝術家也正群起突破疆界,期望在歐洲以外的地區找尋新的創作靈感。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