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李禹煥
無題

顏料 油彩 畫布
1980年作
款識:L. Ufan 80 (右下) Lee Ufan 1980 (畫背)
來源
亞洲 私人收藏

榮譽呈獻

Eric Chang
Eric Chang

查閱狀況報告或聯絡我們查詢更多拍品資料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李禹煥的繪畫頗受齋藤義重 (Saito Yoshishige, 1904-2001) 抽象畫的影響,齋藤義重對「物派」啟迪甚大;因此李禹煥在1972年開始了兩個系列作:《始於點》和《始於線》。這兩個系列作的創作時間長達十二年之久 (1972-1984)。之前在1960年代,李禹煥就嘗試《堆累》和《切割》系列,但不如後來這兩個新系列這麼具有鮮明的風格特色,他以線條與點的規律排列以及色調的排列來表現自然界中內蘊的秩序與變化。 之後,李禹煥持續創作新的系列:《始於風》 (1982-86)、《與風相伴》 (1987-91)、《對應》 (1991-2006)、以及《對白》 (2006)。在後來的幾個系列作,李禹煥試圖表現不同的存在性質,在《始於風》和《與風相伴》中,他利用飛舞的大筆觸來表現動態與動感,在《對應》與《對白》中,他則以簡單的大方塊來表現「靜與寂」的存在性質。 在乍看之下,李禹煥的抽象畫形式令人聯想起西方的抽象畫,例如他作於1978年的《始於線》(Lot 496)有點類似漢斯‧哈同以線條為主的畫作。雖然如此,在同時觀看李禹煥和哈同的畫作時,觀者不難注意到兩者的最大差異,前者工整規律,後者則是自由揮灑。如果再進一步仔細觀看,更可注意到在《始於點》和《始於線》系列作品中,李禹煥著重線條顏色深淺的變化,由深到淺,由重轉輕,而逐漸消失幻化為虛無。這幾乎成為一種畫面的規律。在《始於點》系列作品中,李禹煥又採用幾個色點為一組,或兩個、或三個、乃至於五、六個不等,每組均顯現同樣的輕重深淺的變化。 《始於線》與《無題》(Lot 497)分別採用石青這個顏色,朝鮮王朝 (1392-1910) 受到中國明朝青花瓷的影響,也採用鈷藍來繪製瓷器,但由於對鈷藍的掌握未能像明朝一般爐火純青,韓國瓷器的鈷藍色澤不但沒有太濃的蔚藍,也不太均勻。因此,李禹煥白底上的藍色顏料既不濃烈也不均勻,頗能反映韓國傳統的青花瓷。李禹煥的用色反映了傳統文化的底蘊。 就繪畫的技巧面來看,在《始於線》系列中,李禹煥的畫布採用的是工廠先處理過的油性底層畫布,在繃好的畫布上再整個塗上一層很薄的透明黃色油彩,最後再用個別的藍色或朱色筆觸來完成圖畫。李禹煥的筆觸看起來是一次揮就,與一般的筆觸無異,但是細審之下,發現他事先用透明的媒材畫出一道道或一塊塊的筆觸,這種透明媒材是醇酸聚脂樹脂調丙烯,可能是某種商業販售的豔光油。顏料則是用礦物顏料磨成的,相當粗糙,呈顆粒狀,趁透明媒材還沒有乾的時候灑上顏料粒,這時的畫布是平放著的,將畫布擺回垂直時多餘的顏料粒就會掉下來。每道筆觸係由顏料粒子堆積的厚薄來形成深淺的變化,最厚最深處的顏料厚約4公釐,但最淺之處則幾乎不含顏料粒。 這種技法是從傳統膠彩畫顯變而來的,但李禹煥用和成的膠合媒材來取代傳統用動物皮所熬成的膠,也不像傳統繪畫那樣直接用筆沾顏料,揮灑形成有顏色深淺的筆觸,而是利用顏料粒的堆纍與疏密來形成深淺的變化,相當獨特。 不過這種技巧比較適合較為規律的直線條與點的表現,後來的《東風》(Lot 495),由於採用不規則的筆觸形狀,就直接用膠合媒材沾顏料粒直接作畫。這樣的作畫方式比較接近直接,所造成的筆觸形式與色澤的深淺比較有變化,形成比較直接、活潑的感覺,令人想起傳統草書的書寫。 李禹煥是「物派」的主要理論推手,主張儘量保持素材的原貌,這種理論也反映在他獨特的繪畫技法上。例如他刻意將石青研磨成較粗的顏料粒,大費周章使用這種灑顏料粒的方式來作畫,就是在強調的素材的原貌;而從厚重到淺淡,由有到無,又凸顯了線條或斑點在畫面空間存在的意義。李禹煥的抽象畫之所以精彩,就是他的繪畫不但呈現理論的深度意涵,而且具有新穎創新的技法,兩者互為表裡。 (由紐約大學藝術史博士王德育教授撰文)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藝術 (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