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韓國的天空極藍,不僅天空如此,東海也如此,它純似天宇,碧如藍天。白手帕置於其中,似乎可因海水之藍而浸染著色。我現身處地中海的尼斯,並於昨日乘船,但發現我們東海之藍之清更勝尼斯。韓國人崇尚純潔,熱愛簡單質樸之物,傾心於白衣與素白,因此得名白衣民族。我們生活於藍天之下,碧海之濱,同時又因崇尚簡單,鍾情白衣而得白瓷與青瓷。」
——金煥基
金煥基的作品能完美概括韓國藝術的美學原型,他也因為這個特點而被世人所熟悉。金氏曾活躍於韓國、日本、法國,並最終定居於美國,其旅居生活正體現了藝術家為發展自成一派的抽象繪畫風格而進行的不懈探索。與許多其他現代韓國藝術家一樣,金煥基早年負笈日本,學習西方抽象藝術,藉由研究歐洲立體派與新造型主義的幾何抽象精神,對抽象藝術的內涵提出反思。不過在學習藝術的過程中,金煥基卻亟欲將自己的韓國魂,從日本的學院風氣與當時極為興盛的歐洲影響中解放。1953年,金煥基重返故里,避居於韓國南方家鄉的小島,這樣的機緣,讓他有機會開始認真探究韓國的傳統藝術美學。金煥基將他的藝術觸角,延伸至韓國傳統元素,運用了百濟文化、朝鮮王朝的白瓷、高麗王朝的青瓷、與傳統文人畫的圖案為創作來源。這些素雅簡緻的王室美學,為金煥基帶來了源源不絕的豐沛靈感。他對於這些象徵著韓國自然主義與自然風景的主題甚為著迷,並樂於捕捉那如詩般的情感與精神。金煥基自己曾對此下過註解:「渾圓遼闊的天空、圓形的罈罐/蔚藍的天際,白色的罈罐/兩者實為一雙」。對金煥基而言,自然與傳統毫無分野。他在作品中描繪自然的方式,不是擷取韓國陶瓷所鑲嵌的閒雲野鶴圖案,就是仿效韓國文人畫中所勾勒的梅花圖案,以輕描淡寫的簡單線條,重新詮釋這些意象。1956至1959年,金煥基轉赴巴黎,這期間他更進一步以類似主題進行各種創作實驗,不斷嘗試從中找出自己的風格。
他的作品產值卻相當驚人。當時一股全新的現代藝術風潮正蓄勢待發,金煥基恰於異地躬逢其盛,對於本土圖騰意象的探索從此更為入迷。這段期間,金煥基持續鑽研各種韓國傳統圖像以及自然景觀,這些圖案經過一再淬煉,終於畫布上幻化成各種簡約的線性圖騰、與鮮活的色塊(圖1)。作品《無題》(Lot 1)就完美展現了他在巴黎的藝術成就。作於1958年,金煥基在該作品中將韓國傳統圖案的精髓加以總結與提煉。而1956年他轉赴巴黎後,其標誌性的藍調用色也開始出現在作品當中。代表天空和海洋的藍色一直為藝術家們所偏愛。而韓國人對藍色更是情有獨鍾。從皇家禮服到韓國著名的青花瓷,藍色深深植根于傳統文化之中。這件作於1960 -1961年的《無題》(Lot 2)即囊括了金煥基對傳統藍調色彩以及各式韓國紋案的實驗性嘗試。
自從他於1963年遷居至美國之後,金煥基開始畫出屬於他的自然,並全然屏除傳統的表現方法。金煥基的藝術實踐受到歐洲現代藝術的影響,並以其獨特且保有韓國故鄉的純抽象元素,來達到趨近本質的原創性。從金煥基於1971年的傑作(圖2)可發現,他將油彩稀釋成近似淡墨的技法,乃是受到其東方根源的啟發,這也為他的畫作增添雅致。
而更重要的是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抒情畫(圖3)以及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純粹的抽象畫,本質上均源于自然的啟發。
金煥基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回歸自然,他的作品本身就是自然。對此他本人曾言:「藝術不是一種美學、哲學、抑或是文學理論。藝術的存在不過就是天空,山巒與石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