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自然總是如此質樸、清新而且美麗。我不確定我的畫作能否捕捉自然之美?不,那是不可能的。即便如此,我還是要創造近乎自然的畫作,讓人能百看不厭。此外我對藝術就別無所求了。」
──尹亨根
尹亨根深受亞洲傳統水墨畫的啟迪,他們皆由簡單素雅中反映深層的冥想氛圍,進而探索藝術能表現並帶給觀者一種屬於自然的靈氣。尹亨根的作品看起來就像是大自然組成的一部分,有時甚至已經與自然合而為一,完全沒有顯露出一絲人為的軌跡或因素。他的藝術創作同時包含創造與毀滅之進程,而連結兩種對立狀態則是其主要標的。當西方抽象藝術家著重人工創作的過程遠勝於保持畫面與自然間之和諧狀態,尹亨根對於藝術與自然的最終定義與哲思,不僅讓他具有高度區別性,更給予其藝術一種跟西方抽象截然不同的內涵。有別於大多數西方畫家習慣從生活片段與能量釋放中找尋創作題材,尹亨根的靈感來自於他最「自然」的狀態。他希望剔除創作中人為或刻意的成分,以免作品過於做作不自然。他作畫時總是用相當保留的態度將人為因素降至最低,盡量不將個人意識反應在畫面上。
《紐約時報》藝術專題記者卡洛·佛格指出,尹亨根的《赭藍》系列與理查德·塞拉和巴奈特·特紐曼的作品頗有相似之處;也有藝評家認為其作多受馬克·羅斯科的影響。然而,尹亨根的藝術在根本上即不同於上述的藝術家。韓籍藝評家曾強調,尹亨根的精神底藴與創作靈感,是來自於因自創書法字體而聞名於世的金正喜 (圖1)。 受到金正喜的書法與傳統亞洲水墨畫的啟發,尹亨根作畫時總是用相當保留的態度將人為因素降至最低,盡量不將個人意識反應在畫面上。李禹煥自尹亨根的藝術中發現此特點,曾這麼評論:「在他的畫布上,畫筆與那棕色油彩兩者都不是情感表述的工具或奴隸。」另一位對其作品所散發出之冥想氛圍深深著迷的藝術家,莫非美國極簡主義大師賈德。賈德於九十年代初期前往韓國巡迴展出時第一次與尹亨根相遇,隨即被他的藝術吸引著。他作品散發出的自然哲思與深度,與韓國傳統建築之美極為相似,而賈德喜愛韓國傳統繪畫由來已久,也因此尹亨根藝術讓他如此愛不釋手。
在尹亨根六十餘年的藝術生涯中,有兩位對他影響深遠的人──韓國抽象藝術最重要的先驅之一金煥基,以及尹亨根的岳父,一位在探索媒材物質上鼓舞他甚多的良師益友。當金煥基逐漸用形似亞洲水墨畫的稀薄表面取代厚重油彩,尹亨根完成於1976-1977年的畫作《棕色藍色》(Lot 3),就明顯地顯露出此項轉變,呈現從六十年代那濃稠度高的油彩,到被畫布表面完全吸收、展現如墨彩從紙絹上褪去效果的稀釋色素之過程。
尹亨根開始拿其最具代表性的顏色進行實驗,最早可追溯至1973年。他精挑細選兩種油彩色料刻劃象徵我們生活的土地,煅赭土代表土與光,紺青色則是海洋。如作品《焦赭與群青藍》,藝術家自己稱為「腐爛葉子之顏色」的兩種色素經調和後產生一絕無僅有的組合、引導出絕佳的空間深度 (圖2)。尹亨根使用稀釋過的薄顏料,一層一層地塗在畫布上。稀薄油彩與刻意多層塗抹的厚重油彩之不同點在於,稀釋過的油料使尹亨根能更輕易釋放內心欲控制媒材的渴望,並能依顏料吸收的程度不同,讓每一寸畫布都有與眾不同的觸感。更重要的是,此製作過程能將藝術家對於時間的感知融入作品中。等耐心地塗上一層又一層薄顏料之後,再將畫布直立風乾,藉著自然元素與地心引力作用,使顏料緩緩滲入天然的亞麻畫布裡。
畫中由大筆形成的暗褐色 (圖3),最終消逝在空無一物的空間裡,記錄曾經存在過的顏料,也引人省思生命的稍縱即逝。厚重的筆觸傳遞畫家的心跳,彷彿作品正在韻律呼吸,與外在世界及觀者產生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尹亨根解釋為何他作畫來回重複的過程時說道:「我反覆塗上顏料是為了抹去眼睛當下所見。過段時間之後,我便能從新的觀點重新審視。一旦有新的發現,我便稍作調整。在如此重複數次過後,我的作品於焉完成。」
尹亨根的作品在世界各地被廣為展出,其中包含了史特拉斯堡現代暨當代美術館、位於德國羅伊特林根的具體藝術基金會、位於德州馬爾法的奇納提基金會及紐約的賈德基金會。亦有許多藝術機構將其作列入永久館藏,像是果川市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首爾三星美術館、日本福岡縣立美術館、北九州市立美術館、廣島市現代美術館、德州馬爾法奇納提基金會與香港M+ 博物館等等。
──尹亨根
尹亨根深受亞洲傳統水墨畫的啟迪,他們皆由簡單素雅中反映深層的冥想氛圍,進而探索藝術能表現並帶給觀者一種屬於自然的靈氣。尹亨根的作品看起來就像是大自然組成的一部分,有時甚至已經與自然合而為一,完全沒有顯露出一絲人為的軌跡或因素。他的藝術創作同時包含創造與毀滅之進程,而連結兩種對立狀態則是其主要標的。當西方抽象藝術家著重人工創作的過程遠勝於保持畫面與自然間之和諧狀態,尹亨根對於藝術與自然的最終定義與哲思,不僅讓他具有高度區別性,更給予其藝術一種跟西方抽象截然不同的內涵。有別於大多數西方畫家習慣從生活片段與能量釋放中找尋創作題材,尹亨根的靈感來自於他最「自然」的狀態。他希望剔除創作中人為或刻意的成分,以免作品過於做作不自然。他作畫時總是用相當保留的態度將人為因素降至最低,盡量不將個人意識反應在畫面上。
《紐約時報》藝術專題記者卡洛·佛格指出,尹亨根的《赭藍》系列與理查德·塞拉和巴奈特·特紐曼的作品頗有相似之處;也有藝評家認為其作多受馬克·羅斯科的影響。然而,尹亨根的藝術在根本上即不同於上述的藝術家。韓籍藝評家曾強調,尹亨根的精神底藴與創作靈感,是來自於因自創書法字體而聞名於世的金正喜 (圖1)。 受到金正喜的書法與傳統亞洲水墨畫的啟發,尹亨根作畫時總是用相當保留的態度將人為因素降至最低,盡量不將個人意識反應在畫面上。李禹煥自尹亨根的藝術中發現此特點,曾這麼評論:「在他的畫布上,畫筆與那棕色油彩兩者都不是情感表述的工具或奴隸。」另一位對其作品所散發出之冥想氛圍深深著迷的藝術家,莫非美國極簡主義大師賈德。賈德於九十年代初期前往韓國巡迴展出時第一次與尹亨根相遇,隨即被他的藝術吸引著。他作品散發出的自然哲思與深度,與韓國傳統建築之美極為相似,而賈德喜愛韓國傳統繪畫由來已久,也因此尹亨根藝術讓他如此愛不釋手。
在尹亨根六十餘年的藝術生涯中,有兩位對他影響深遠的人──韓國抽象藝術最重要的先驅之一金煥基,以及尹亨根的岳父,一位在探索媒材物質上鼓舞他甚多的良師益友。當金煥基逐漸用形似亞洲水墨畫的稀薄表面取代厚重油彩,尹亨根完成於1976-1977年的畫作《棕色藍色》(Lot 3),就明顯地顯露出此項轉變,呈現從六十年代那濃稠度高的油彩,到被畫布表面完全吸收、展現如墨彩從紙絹上褪去效果的稀釋色素之過程。
尹亨根開始拿其最具代表性的顏色進行實驗,最早可追溯至1973年。他精挑細選兩種油彩色料刻劃象徵我們生活的土地,煅赭土代表土與光,紺青色則是海洋。如作品《焦赭與群青藍》,藝術家自己稱為「腐爛葉子之顏色」的兩種色素經調和後產生一絕無僅有的組合、引導出絕佳的空間深度 (圖2)。尹亨根使用稀釋過的薄顏料,一層一層地塗在畫布上。稀薄油彩與刻意多層塗抹的厚重油彩之不同點在於,稀釋過的油料使尹亨根能更輕易釋放內心欲控制媒材的渴望,並能依顏料吸收的程度不同,讓每一寸畫布都有與眾不同的觸感。更重要的是,此製作過程能將藝術家對於時間的感知融入作品中。等耐心地塗上一層又一層薄顏料之後,再將畫布直立風乾,藉著自然元素與地心引力作用,使顏料緩緩滲入天然的亞麻畫布裡。
畫中由大筆形成的暗褐色 (圖3),最終消逝在空無一物的空間裡,記錄曾經存在過的顏料,也引人省思生命的稍縱即逝。厚重的筆觸傳遞畫家的心跳,彷彿作品正在韻律呼吸,與外在世界及觀者產生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尹亨根解釋為何他作畫來回重複的過程時說道:「我反覆塗上顏料是為了抹去眼睛當下所見。過段時間之後,我便能從新的觀點重新審視。一旦有新的發現,我便稍作調整。在如此重複數次過後,我的作品於焉完成。」
尹亨根的作品在世界各地被廣為展出,其中包含了史特拉斯堡現代暨當代美術館、位於德國羅伊特林根的具體藝術基金會、位於德州馬爾法的奇納提基金會及紐約的賈德基金會。亦有許多藝術機構將其作列入永久館藏,像是果川市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首爾三星美術館、日本福岡縣立美術館、北九州市立美術館、廣島市現代美術館、德州馬爾法奇納提基金會與香港M+ 博物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