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 GUANZHONG (Chinese, 1919-2010)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吳冠中

園林 (江南園林)

來源
2005年5月29日 佳士得香港 編號247
亞洲 私人收藏
展覽

拍品專文

超言絕象 – 吳冠中繪畫

我只在實踐中,用實用立義的觀點來談抽象美。我謹慎地、在適合國情的條件下,從假山石、書法、大理石、溶岩洞等例子來談抽象美與形式美規律的獨立性,力圖顯示對象中美的形式構成,並抽出這種獨立的形式語言來構成繪畫美。我所追求的形式美也罷,抽象美也罷,是重視其間含蘊著的某種意境的。將作品比之風箏,風箏必須能離地升空,但風箏不能斷線。這線,是作品與人民感情間千里姻緣一線牽之線,是聯繫了作品與啟示作品靈感的母體之間的線。我也往往踩在斷線與不斷線的邊緣,但仍願立足於不斷線的範疇裡。

---- 吳冠中



吳冠中在繪畫的行旅中將自己譬喻為「荼者」,東漢經學家鄭玄在為毛詩作注時,在《毛詩箋》裡提到:「荼,茅秀,物之輕者,飛行無常」,「荼」的字義解釋為植物名稱,是一種菊科類的苦菜,也是茅草與蘆草生成的白花。吳冠中的創作哲思在乎中國哲學,從於東方天人合一、物我共生的思想,他以天地為中心,視己輕如翎毛,認為渺小自己則能專注在風景中的每一個片段。在他的創作中,我們得以見得他以「荼」的意涵砥礪己身的處事哲學,傾注一生以苦行者的修行方式切磋繪畫的真諦,即使從1980年開始海內外畫作展覽無數,藝術家地位以及名聲已然建立並揚名海內外,他仍堅持走在革新繪畫的道路上,如同我們仍然言猶在耳的「風箏不斷線」繪畫理論,他認為創作的作品就像風箏,須讓風箏離地,以抽象形式衝破傳統藩籬讓風箏乘風高飛,但也須與中國的根連結,保留具象美感不忘風箏根出於中國東方的源頭。

1970年代是吳冠中在藝術創作裡遊走於具象與抽象的美感形式之間,體悟川流山息、悠游於一草一木,感受古木參天等自然形式的創作轉折期。他在1974年以前並不創作國畫,僅作油畫。1974年後他開始同時創作油彩和墨彩,創作技法上,他思索東尋西找的可能性,精粹並存菁東西方藝術共通的溝通語彙。此一時期他多次提出關於美的形式,在他的心中,創作本該從生活源頭尋找靈感,保留東方文化,聯結民族地域情感;80年代肇始,他的繪畫創作開始失去量感趨於平面,這是他將自然形式寄情於西方抽象語彙的結果,讓油畫畫筆在水墨線條之間穿梭,以點、線、面為繪畫奠基為中國山川林木尋找前所未有的全新風貌。


……園林裡的窗花樣式至少有幾百種,直線、折線、曲線及弧線等等組合,雅致大方,變化莫測。這屬抽象美。假山石有的玲瓏剔透,有的氣勢磅礡,有平易近人之情,有光怪陸離之狀。這也屬抽象美。…….中國水墨畫中的蘭竹,其實也屬於這類似投影的半抽象的形式美範疇。

----- 吳冠中

《園林 (江南園林) 》(Lot 20) 完成於1978年,是吳冠中知名的江南創作系列作品之一,也是當時期吳冠中特別贈與友人朱軍山與之切磋交流的獨特作品。1978年春天,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舉辦「吳冠中作品展」,朱軍山時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教務長,而此次展覽則為吳冠中繼1950年由法國回國以來,首次舉辦的個人作品展。由此可見吳冠中與之好友朱軍山私交甚篤,他們之間往來頻繁,而吳冠中將這件作品交贈與同為藝術家的朱軍山為友好之物,則可見《園林 (江南園林) 》為吳冠中心中的滿意之作。


吳冠中出生於濃厚江南風情的蘇江,嬌媚秀麗的江南景致無形中培養出吳冠中的人文性情。而17歲逕自決定自電機科目考入杭州藝專走上藝術之途的他,定然深諳中國繪畫美學的精隨,吳冠中曾經說過:「中國古代不少傑出的繪畫作品蘊藏著現代造型美所要追求的品味。我認為八大山人對掌握具象與抽象的契合,是我國傳統畫家中進入抽象美領域最深遠的探索者。我將彩墨的特色融入油畫中,賦予油畫中國式的抒情暈染。我吸收的中國古畫中的構圖特色,就是取很多個景組成一個大場面,結合古畫與油畫的優點,使畫面呈現感人的形象、色彩與壯麗的空間感。」他創作《園林 (江南園林) 》體現對中國古畫與油彩的精粹提煉,作品畫面置放巨大山石矗立於觀者眼前,並讓山石裂罅開出二門,洞罅中安置樓臺亭閣並有飛瀑流泉傾瀉而下,飛瀑中立有二人以紅藍對比色彩點綴畫面。吳冠中利用中國古畫固有的深遠構圖,自山前而窺山石後,謂之深遠,人物在其中則深遠者細碎,與北宋書畫大師范寬所繪之《谿山行旅圖》(圖1) 相較,頗有幾分神似,然而《園林 (江南園林) 》則更取開山之姿,以油彩特性真實呈現山石透、陋、皺的質感,創造平易近人之情,並顯其光怪陸離之樣貌,更增添人文抒情式之抽象美感。八大山人是描繪東方抽象的最佳典範,在他以水墨所繪的《竹石小鳥圖》(圖2) 中,他的奇山怪石在觀者看來,蘊藏著繪者的思想、性格、意志以及情感,以具象形式描繪出富含人文性情的抒情抽象,呼應吳冠中所推崇的對於東方抽象最深遠的追求,而吳冠中在創作這件作品時,正是1970年代進入抽象繪畫探索的肇始,不論是以西方油彩探求中國水墨山水之源頭,或是以中國式的抽象抒情融入油畫中,《園林 (江南園林) 》皆可稱為是吳冠中創作轉型的重要代表作品。


《園林 (江南園林) 》值得觀者注意的另一個特點是,在此張作品中,看不到吳冠中使用任何一條勾勒物體的線條,他僅以堆疊的油畫筆觸創造出物體的量感與體積感。在塞尚的藝術觀念裡,認為「線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間的對比。物象的體積是從色調準確的相互關係中表現出來」。因此,塞尚放棄對物體描繪的準確性,只注重體積感以及物體間的整體關係,有時候甚至為了尋求各種關係的和諧,因而放棄個體的獨立和真實性 (圖3)。吳冠中安排一枝獨秀的柳楊樹枝揚生於二石的裂罅中,看似應該獨立的個體,畫面上卻是依靠山石而生。楊柳枝葉彷彿叢生於山頭垂簾而下,而依附於左邊山石的枝幹成為了將山石一分為二的視覺焦點。整體安排和諧卻不真實,仍為吳冠中嘗試為中國風景繪畫走出革新的一種方式。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