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田中敦子是日本二戰後「具體美術協會」中最負盛名且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女性成員。「具體美術協會」於1954年在日本蘆屋成立,田中敦子於次年入會。其創作於1955年的《作品》(鈴) 及1956年的《電氣服》最令藝術家馳名。《作品》(鈴) 乃聲學藝術裝置,以長達40米的電線串聯20個電鈴,環繞整片展區。裝置啟動時,電鈴則相繼鳴響,鈴聲由進至遠漸次減弱。在這一創新實驗中,圓與線交織排布形成的視覺效果與鈴聲的循序漸弱互相結合。此外,田中敦子將裝置中的電鈴沿展館牆壁邊沿排布,反映了她對電鈴置諸牆邊所產生的聲學漸變有著濃厚興趣。 創作於次年的作品《電氣服》(圖2) 以彩色燈泡,霓虹燈管及錯綜複雜的電線集編而成,不僅是一件可穿戴的雕塑品,亦堪稱是行為藝術的經典之作。日本藝術評論家東野芳明對田中讚譽有加,稱其「作出了強勢有力的個人宣言」。對其作品他如此稱讚,「該作品中色彩鮮明的燈泡融彙成一首激越喧鬧的交響樂,從中我強烈地感受到了她的沉醉癡迷與藝術激情。藝術家個性或許確實古怪,性情或許確實直爽,但比起那些個性平和的藝術家,我更欣賞她。」(2004, 《電子化藝術:田中敦子1954至1968》,加藤瑞穗及蔡宇鳴著,紐約,第55頁)
田中敦子對科技、各種藝術媒材及形式均十分著迷。她標誌性的圓圈和線條正是她的專屬符號,頻見於她的素描簡圖及畫作之中。蔡宇鳴如是評價田中在「具體」中的特殊地位,「(她) 那振奮人心的畫作對風行於日本戰後主流藝術界的自主性姿態提出了挑戰」。(2004, 《電子化藝術:田中敦子1954至1968》,加藤瑞穗及蔡宇鳴著,紐約,第55頁) 一直以來,田中對家用媒材的物理性質及其可能性抱有極大的興趣,她常避開油彩及壓克力顏料,轉而選取家用乙烯基、瓷漆及樹脂作為她的創作媒材。作品《'93A》(Lot 34) 雖極具視覺衝擊力卻又不失平衡。爲了達到完全的抽象,田中敦子刻意迴避使用任何具體標題,以避免文字為欣賞者提供任何導引性的解讀。在上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中,田中在構圖上多採用均勻分佈的彩色圓圈及錯綜複雜的線條,相比之下,作品《'93A》則呈现出一個巨大且不合比例的圆圈,外由紅色包裹,內為藍色圓圈,周圍無數小圓圈交叉相疊。此圓與其下的一個藍色圓圈相互接連,並漂遊浮動於數個淡彩的小圓之上。由此可見,作品《'93A》無疑是田中視覺藝術的扛鼎之作,充分體現了她對演變、界限及空間的畢生探索與熱愛。在她事先設置的藝術結構當中,田中為不斷重複的符號及圖案作了流暢而詩意的安排,她的繪畫作品與索尼婭‧德勞內的奧費主義作品 (圖4) 在抽象特徵及電鍍色彩的運用方面尤为相似。而田中作品的圖形美感與傳統和服的幾何紋飾亦有相似之處。同時,作品《'93A》更是對「具體」創始人吉原治良的致敬之作。觀者均能在作品的藍色圓圈及巨大圓圈的紅色邊緣中,找到吉原其飽含禪意的一筆之圓。而這兩個圖形亦指代着在吉原領導下「具體」運動所經歷的兩個重要階段。
田中敦子對科技、各種藝術媒材及形式均十分著迷。她標誌性的圓圈和線條正是她的專屬符號,頻見於她的素描簡圖及畫作之中。蔡宇鳴如是評價田中在「具體」中的特殊地位,「(她) 那振奮人心的畫作對風行於日本戰後主流藝術界的自主性姿態提出了挑戰」。(2004, 《電子化藝術:田中敦子1954至1968》,加藤瑞穗及蔡宇鳴著,紐約,第55頁) 一直以來,田中對家用媒材的物理性質及其可能性抱有極大的興趣,她常避開油彩及壓克力顏料,轉而選取家用乙烯基、瓷漆及樹脂作為她的創作媒材。作品《'93A》(Lot 34) 雖極具視覺衝擊力卻又不失平衡。爲了達到完全的抽象,田中敦子刻意迴避使用任何具體標題,以避免文字為欣賞者提供任何導引性的解讀。在上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中,田中在構圖上多採用均勻分佈的彩色圓圈及錯綜複雜的線條,相比之下,作品《'93A》則呈现出一個巨大且不合比例的圆圈,外由紅色包裹,內為藍色圓圈,周圍無數小圓圈交叉相疊。此圓與其下的一個藍色圓圈相互接連,並漂遊浮動於數個淡彩的小圓之上。由此可見,作品《'93A》無疑是田中視覺藝術的扛鼎之作,充分體現了她對演變、界限及空間的畢生探索與熱愛。在她事先設置的藝術結構當中,田中為不斷重複的符號及圖案作了流暢而詩意的安排,她的繪畫作品與索尼婭‧德勞內的奧費主義作品 (圖4) 在抽象特徵及電鍍色彩的運用方面尤为相似。而田中作品的圖形美感與傳統和服的幾何紋飾亦有相似之處。同時,作品《'93A》更是對「具體」創始人吉原治良的致敬之作。觀者均能在作品的藍色圓圈及巨大圓圈的紅色邊緣中,找到吉原其飽含禪意的一筆之圓。而這兩個圖形亦指代着在吉原領導下「具體」運動所經歷的兩個重要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