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YOI KUSAMA (Japanese, B. 1929)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草間彌生

無限的網 Q.N.I

來源
亞洲 私人收藏

此作品附藝術家工作室所簽發之藝術品註冊卡

拍品專文

在草間彌生的藝術生涯裡,「無限的網」是一個意義非凡、舉足輕重的創作意念。它在草間的所有作品中出現,鮮明奪目,成為她的招牌,她的標誌,靈感源自長期困擾草間彌生的精神幻覺。1958 年,草間彌生抵達紐約,「無限的網」系列是她首批的畫作。藝術家輕柔的筆觸鋪滿畫布,白色細線形成一片閃閃生輝的紗網。畫中的網狀圖紋極其簡約,與當時正沉迷於各種藝術主義運動的紐約產生共鳴,包括抽象表現主義、極簡主義、普普藝術、動態藝術及歐洲新浪潮。然而,草間彌生的藝術卻是眼前幻覺的轉述,人格的表達。

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草間彌生遷回日本,作品有着新的活力,規模更超越六十年代初的「無限的網」系列作品。《無限的網 Q.N.I》(Lot 58)繪於1989 年,探索鋪滿在鮮艷畫布上的個人標記。黑色的網紋以類似晶體般的幾何結構交織,懸浮在綠色的畫面上,煥發著迷人的光采,流華溢彩。作品的構圖肖似顯微鏡下的細胞結構,形成一系列飽含詩意的對應關係。畫作拋棄了固定焦點的慣例,呈現出屏除層次感的構圖,模糊了遠近之分。無限擴張的視野,似乎在觀者的感知界限之間縈繞,散發著寧靜與平衡感,在觀者的眼前釋放催眠的魅力。

手工繪成的網紋,令人深陷冥思,亦透著神經質。藝術家形容,她的繪畫過程由一股超出了她控制的力量所驅動,在克制和失控之間徘徊。她以狂熱的情感創作,堅信繪畫網紋的過程是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據她回憶所及,起初遷居紐約時,生活十分艱難,「日復一日,我全靠繪畫忘卻饑寒交迫之感」。對比藝術家六十年代創作的早期網紋作品,《無限的網 Q.N.I》以壓克力繪畫,圖紋的一致性看似用模版來完成。兩段時期的作品看起來都有種暈眩感,但此作以水性的色彩及圖紋並列展示,散發着空靈靜默的平坦,也是一種幾何與光影之間的平衡。

草間彌生通過此作釋放藝術精神潛能,協調有形與無形。藝術家對精神層面的奧義深感興趣,其作品的用色和簡單的構圖令人聯想到其他探索藝術崇高概念的藝術家,如艾格尼絲‧馬丁和巴內特.紐曼。馬丁的《無題 #15》(圖1)畫面處處透著畫筆的走勢和痕跡,純粹之極。畫布顯示一種唯心主義,反映藝術家對自然和東方哲學的興趣。《太一V》(圖2)中,紐曼探索形而上學的領會,畫面上的垂直線條與草間彌生的網紋形成和諧的對應。他們的藝術遂不只追求純粹的美,而是圍繞對真理的探求。

草間彌生以一個簡單的網,打破既定空間的複雜性,她的作品追求無限,超越物質世界。畫作反映藝術家以精神為主導的方向,以可見的物質還原非物質的幻象,突顯這種嬗變過程。就像藝術家所解釋,「我希望從自己的位置出發,以圓點累積出來的負空間,預告和測量茫茫宇宙的無限」。這裡的兩個圖案結為一體。彷彿無於無限宇宙中領悟的生與死。「通過自我消融,我們回到無限的宇宙。」單調的作品,令人頭暈目眩,又帶著勞動密集的複雜性,存在著本質上的藝術變化:肉身被移除,卻在藝術家無系統的圖案中被重置,既像自然界般充滿多樣性,亦有著簽名般的個人特質。作品展示一種有序和無序之間的不穩定狀態。

草間彌生把對浩瀚宇宙的情感凝聚於畫上。她嘗試超越表象的層面,突破抽象和成形的既定觀念。她的世界無邊無垠,互相對蹠,卻又和諧一致。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