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YOI KUSAMA (Japanese, B. 1929)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草間彌生

世紀末之外

來源
亞洲 私人收藏

此作品附藝術家工作室所簽發之藝術品註冊卡
出版
2013年 《I LOVE MYSELF TOO MUCH!!》 輕井澤新美術館編 株式會社美術出版社 東京 日本 (圖版,第61圖,無頁數)
展覽
1988年6月 「Soul Burning Flashes」 富士電視畫廊 東京 日本
2013年4月11日-9月23日 「I LOVE MYSELF TOO MUCH!!」 輕井澤新美術館 長野 日本

拍品專文

草間彌生不但在男性主導的藝術世界穩佔一重要席位,更是當代藝術發展上的核心人物。從二次大戰後至今,一直埋首創作,廣泛涉獵不同媒介,作品以澎湃的生命力見稱。雖然作品蘊含當前藝術潮流的元素,包括超現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極簡主義和波普藝術,卻不屬於任何流派;事實上,她拒絕跟隨主流,只是遵循自己內心的呼喚創作-既有以激進的手段表達政治理念;亦有以極端的美學,直視疾病的煎熬。

1929 年生於日本松本市山區的草間彌生,來自一個保守而富裕的家庭,是家中四個小孩裏的老幺。50 年代中期決意逃離日本,她口中這個「太小、太奴性、太封建,也對女性太過輕視」的國家,一闖天下。1957 年赴美之後,迅即將各種新思維兼收並蓄;在傳統的日本畫根基之上,注入美國的迷幻風潮和流行文化,創造出融合東西方文化的藝術,更將生命中的疏離感轉化為與世界對話的符號,成為個人的標記。

草間彌生多姿多彩的藝術世界,是她對生命讚頌的詩篇,創作動力源自身患的強迫症和潛意識的精神力量。她自幼便飽受幻覺的煎熬,感到「自我消融」。繪畫是她治療的良方,助她克服疾病的折磨。她解釋,在過程中「我感覺自己被磨滅、被無限大的時間與絕對的空間感不停旋轉著,我變得渺小而且微不足道。剎那間,我領會到這不是只有我的想像、而且是現實中的狀況。」她的迷幻世界並不是刻意營造出來,而是自己幻覺經歷的投射。

《世紀末之外》(Lot 57),創作於1987 年,畫面上盡是奇怪的生物圖案,看起來像微觀的小世界、又像宏觀的大宇宙。無數形如蝌蚪的紅色小水滴,或聚或散,浮游在白色的背景之中,令人聯想起精子,構成一個迷幻的畫面。

它們神經質地奮力向外擴散,熱情洋溢,充滿誘惑,觀者不由自主地被吸進這個迷人的空間,令人想起布里奇特.萊利和克魯茲- 迭斯•卡洛斯的幻覺繪畫(圖1)。顏色和線條的相互作用引發強烈的虛幻感,使人著迷。它們隨着觀者的目光游移,聚攏集結,迂迴流動的美態,變化萬千,讓人更想與它貼近。它蘊含抽像畫的神秘詩意,同時又令人想起超現實主義語境中的宇宙星空、水中國度或是地下世界。作品以壓克力顏料繪成平滑的表面,均勻一致,帶有量產商品的工業美感;藝術家與消費文化和商業藝術的緊密關係,由此可見端倪。畫中雖然有超現實主義畫派印花釉法的蹤影,但在草間的手裏,它卻自成一格。

草間彌生並非對真理無動於衷;事實上,追求真理一向是她創作的基礎。畫布上鋪天蓋地的形狀,令人彷彿置身浩瀚的宇宙、進入微觀的世界。對她來說,藝術具有不斷繁殖繁衍、生生不息的力量,它能夠超越畫布的界限、蔓延至牆壁、以至屋子裡的各個角落,最後遍佈她的身體。跟伊夫.克萊因和一樣(圖2),草間彌生的作品令人想起廣袤無垠的空間,超然物外。今次呈獻的作品,瀰漫着濃烈的生長繁殖氣息,彷彿她的圓點正在萌芽或孵化成蝌蚪。一羣羣紅色的浮游生物,呼應着宇宙時空脈搏的躍動,展露出無窮的生命力,儼如顯微鏡下生機勃勃的景象。有機的自然繁殖,雖然一片混亂,卻是功能主義精神的極致表現。這般情景,猶如連在一起的細胞或原子,不斷增生擴散,予人無窮無盡的感覺。草間彌生的藝術從來不是單純的平面,不能單從畫面入手;我們必須進入作品之中才可以了解到它的實質。最後它會「自我消融」,回歸到「無」,而我們亦已忘我,隨着它一起消融。草間成功打破自己的意識與外在現實之間的鴻溝,以無盡的網點、圓點或是圖案,建構另一個世界,就如馬丁.海德格爾所說的「世界」。她的藝術形式是典型超驗主義的表現。作為一個局外人,草間彌生是藝術史辯證發展過程的化身。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