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可稱為一九六七至一九六九年之間最豐富與最具張力的潑彩作品,發揮出如
同最厲害的抽象表現主義畫家所作出的直接性與雄渾。」
-馬克‧莊信,《張大千在加州》,第19頁
《加州夏山》作於一九六七年,乃張大千旅居美國加州時期潑彩作品中的代表作。居美期間,大千先生潑彩畫風逐漸成熟,獨創了現代感極強的抽象繪畫風格,創作出大批精彩絕倫的傳世之作。從畫題可確知,本幅直接取景自加州風光;細辨之下,可見先生所寫為加州優勝美地國家公園中的著名地標半圓丘(圖1)。
約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八年間,張大千潑彩、潑墨的創作技法日臻成熟,更趨拋開傳統中國山水畫的覊絆。在六十年代末前往紐約接受眼睛手術前,張大千創作了一生中最匠心獨具、震撼寰宇的作品,其中即包括此幅受加州壯觀勝景所感,色彩深邃濃艷、奇幻瑰麗的傑作。張大千加州時期的作品畫面洋溢著大片燦爛的金黃,可能是受加州的朗朗晴空影響,風格亦與早期傳統的山水畫迥然不同。當時張大千的畫作由當地萊奇畫廊(Laky Gallery)代理,或為了切合開拓美國市場,山水多以抽象手法寫之,帶有強烈的實驗性。《加州夏山》是少數幾幅明確以加州為靈感而得名的畫作,曾展於一九九九年美國加州三藩市大學與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合辦的《張大千在加州—傳統中國畫風的國際化發展》展覽,且為展覽目錄的封底,時逢張大千及三藩市大學的百年大慶,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圖2)。
張大千一九四九年離開中國大陸後,旅居世界各地,足跡踏遍阿根廷、巴西,至一九六七年定居加州卡梅爾,先寓可以居,後遷至新居環篳庵。客居加州時,張大千機緣巧合下結識了美國風景攝影大師安塞爾.亞當斯(1902-1984),對其攝影作品甚為欣賞。大千先生與亞當斯同樣好遊歷,尤其是名山大川,均入其圖畫內;優勝美地國家公園向來是藝術家創作靈感的源泉,他亦自然曾訪。該地於冰河時期曾被冰川覆蓋,峭壁上隨處可見冰川切削過的痕跡,景色鐘靈毓秀,好似人間仙境。此幀筆墨蒼勁,構圖中部青藍顏色層層鋪染,彩墨沉漬、流動,形成煙雲山勢的自然景象。畫中的半圓丘拔地而起,加上巧妙的構圖將仰視的觀者置於山腳之下,尤其特顯峰巒雄偉,氣勢非凡。巨石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燦爛的光芒,金黃、青綠、蔚藍等彩墨顏色嬌艷欲滴,畫家又以絕妙的運筆帶出濃淡的變化,增添了畫面雲浮嵐蕩、翠嶺碧峰的動感。寥寥數筆,熟練又不著痕跡,便能精確地勾勒出半圓丘的輪廓。雖然《加州夏山》畫風趨向抽象,然而畫面中半圓丘山體高低起伏之姿的描繪卻異常準確:亞當斯鏡頭下的半圓丘(圖3),以及日本藝術家小圃千浦(1885-1975)的木刻版畫作品《酋長岩》(圖5),均以相似角度或構圖展現半圓丘的風貌。
張大千的山水畫從傳統藝術出發,深究其潑彩創作,雖帶抽象意味,然而往往呈現傳統青綠山水的本質。《加州夏山》中並無人物、屋宇入景,恰有一絲孤靜寂寥之意境。而畫面構圖仿佛呼應五代宋初李成(919-967)《晴巒蕭寺圖》(圖4)中高峰重疊,又似范寬(960-1030)《谿山行旅圖》(圖6),寫出山勢的險峻硬朗。畫面中黃、綠、藍顏料的運用,並非來自抽象繪畫的影響,而是展現了大千先生參考唐三彩鉛釉陶器用色的可能性,同時還反映出了早年敦煌之旅給他帶來的影響。在敦煌期間,他精心複製了眾多佛教壁畫,並在此過程中習得了使用礦物顏料的必備知識與技能。
《加州夏山》中墨與彩之間的結合與激盪雖顯得渾然天成,貌似不費吹灰之力,然而潑彩作品需時數周、數月甚至數年去完善。大千先生的學生或家人往往需要逐層將顏色用明火或吹風機烘乾,創作涉及幾次重新裝裱宣紙去吸收不同層次的墨彩。正因有此複雜而耗時的過程,才能使墨色自然滴灑流淌,呈現出張大千潑彩作品氤氳流動、氣勢萬鈞的獨特風貌。
有人曾提出,優勝美地或許是張大千在美國足跡所及最美麗的山川,直至其晚年定居台灣後作畫描繪山脈,亦隱約有優勝美地的痕跡。《加州夏山》中天際及山巒交疊給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不僅集古今書畫的大成,更將中國繪畫的潑墨潑彩技法推展至高峰,在國際潮流抽象表現主義及歐美印象主義的觸發中,發展了與中國傳統潑墨銜接的潑彩風格,集傳統大成於一身,為水墨探索與開拓帶入另一新境界。
同最厲害的抽象表現主義畫家所作出的直接性與雄渾。」
-馬克‧莊信,《張大千在加州》,第19頁
《加州夏山》作於一九六七年,乃張大千旅居美國加州時期潑彩作品中的代表作。居美期間,大千先生潑彩畫風逐漸成熟,獨創了現代感極強的抽象繪畫風格,創作出大批精彩絕倫的傳世之作。從畫題可確知,本幅直接取景自加州風光;細辨之下,可見先生所寫為加州優勝美地國家公園中的著名地標半圓丘(圖1)。
約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八年間,張大千潑彩、潑墨的創作技法日臻成熟,更趨拋開傳統中國山水畫的覊絆。在六十年代末前往紐約接受眼睛手術前,張大千創作了一生中最匠心獨具、震撼寰宇的作品,其中即包括此幅受加州壯觀勝景所感,色彩深邃濃艷、奇幻瑰麗的傑作。張大千加州時期的作品畫面洋溢著大片燦爛的金黃,可能是受加州的朗朗晴空影響,風格亦與早期傳統的山水畫迥然不同。當時張大千的畫作由當地萊奇畫廊(Laky Gallery)代理,或為了切合開拓美國市場,山水多以抽象手法寫之,帶有強烈的實驗性。《加州夏山》是少數幾幅明確以加州為靈感而得名的畫作,曾展於一九九九年美國加州三藩市大學與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合辦的《張大千在加州—傳統中國畫風的國際化發展》展覽,且為展覽目錄的封底,時逢張大千及三藩市大學的百年大慶,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圖2)。
張大千一九四九年離開中國大陸後,旅居世界各地,足跡踏遍阿根廷、巴西,至一九六七年定居加州卡梅爾,先寓可以居,後遷至新居環篳庵。客居加州時,張大千機緣巧合下結識了美國風景攝影大師安塞爾.亞當斯(1902-1984),對其攝影作品甚為欣賞。大千先生與亞當斯同樣好遊歷,尤其是名山大川,均入其圖畫內;優勝美地國家公園向來是藝術家創作靈感的源泉,他亦自然曾訪。該地於冰河時期曾被冰川覆蓋,峭壁上隨處可見冰川切削過的痕跡,景色鐘靈毓秀,好似人間仙境。此幀筆墨蒼勁,構圖中部青藍顏色層層鋪染,彩墨沉漬、流動,形成煙雲山勢的自然景象。畫中的半圓丘拔地而起,加上巧妙的構圖將仰視的觀者置於山腳之下,尤其特顯峰巒雄偉,氣勢非凡。巨石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燦爛的光芒,金黃、青綠、蔚藍等彩墨顏色嬌艷欲滴,畫家又以絕妙的運筆帶出濃淡的變化,增添了畫面雲浮嵐蕩、翠嶺碧峰的動感。寥寥數筆,熟練又不著痕跡,便能精確地勾勒出半圓丘的輪廓。雖然《加州夏山》畫風趨向抽象,然而畫面中半圓丘山體高低起伏之姿的描繪卻異常準確:亞當斯鏡頭下的半圓丘(圖3),以及日本藝術家小圃千浦(1885-1975)的木刻版畫作品《酋長岩》(圖5),均以相似角度或構圖展現半圓丘的風貌。
張大千的山水畫從傳統藝術出發,深究其潑彩創作,雖帶抽象意味,然而往往呈現傳統青綠山水的本質。《加州夏山》中並無人物、屋宇入景,恰有一絲孤靜寂寥之意境。而畫面構圖仿佛呼應五代宋初李成(919-967)《晴巒蕭寺圖》(圖4)中高峰重疊,又似范寬(960-1030)《谿山行旅圖》(圖6),寫出山勢的險峻硬朗。畫面中黃、綠、藍顏料的運用,並非來自抽象繪畫的影響,而是展現了大千先生參考唐三彩鉛釉陶器用色的可能性,同時還反映出了早年敦煌之旅給他帶來的影響。在敦煌期間,他精心複製了眾多佛教壁畫,並在此過程中習得了使用礦物顏料的必備知識與技能。
《加州夏山》中墨與彩之間的結合與激盪雖顯得渾然天成,貌似不費吹灰之力,然而潑彩作品需時數周、數月甚至數年去完善。大千先生的學生或家人往往需要逐層將顏色用明火或吹風機烘乾,創作涉及幾次重新裝裱宣紙去吸收不同層次的墨彩。正因有此複雜而耗時的過程,才能使墨色自然滴灑流淌,呈現出張大千潑彩作品氤氳流動、氣勢萬鈞的獨特風貌。
有人曾提出,優勝美地或許是張大千在美國足跡所及最美麗的山川,直至其晚年定居台灣後作畫描繪山脈,亦隱約有優勝美地的痕跡。《加州夏山》中天際及山巒交疊給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不僅集古今書畫的大成,更將中國繪畫的潑墨潑彩技法推展至高峰,在國際潮流抽象表現主義及歐美印象主義的觸發中,發展了與中國傳統潑墨銜接的潑彩風格,集傳統大成於一身,為水墨探索與開拓帶入另一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