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本件宣德青花大罐所繪龍紋蒼勁老辣、氣勢撼人,於霸悍中不失仁慈,在矯健中又見沈穩,其環頸回首、雙爪飛張之動勢更是瓷器中前無古人之奇構。如此龍形可比者僅有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南宋陳容(傳)《四龍圖》卷首隱現雲中、環頸前望之三爪龍以及同為波士頓美術館所藏南宋陳容《九龍圖》卷中「八徵耄念之寶」右方回身翻騰之四爪蒼龍。(《四龍圖》見波士頓美術館館藏編號14.50;《九龍圖》見 Zhang Hongxing, Masterpieces of Chinese Painting 700-1900, London, 2013, pp. 198-199, no. 38)兩相比較,本件大罐所繪之龍與陳所翁筆下之龍形似神和:罐上龍紋肘部刺天之鬐鬣幾乎不見於歷代御瓷之龍紋,而為所翁筆下諸龍所共有;更值得注意的是《九龍圖》中諸龍無論面貌姿態,皆收頸展尾,以頸部的張力帶動畫面的動勢,作前緊後松之勢,緩急有致,與本件大罐上龍紋的構圖原則完全一致。宋元以來,陳容一派龍畫流傳有自,歷有效仿,宣德皇帝雅好藝術,工於繪事,其官窯御瓷受古畫影響當不足為奇。無獨有偶的是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所藏一件明仿陳容《九龍圖》中諸龍之面貌型態頗似明中期成化官窯青花波濤九龍紋盌上所繪龍紋。(明《九龍圖》見大都會博物館館藏編號47.18.86;成化九龍紋盌見出光美術館 ,《明清陶瓷の名品官窯の洗練、民窯の創造》,東京,2011年,30頁,編號26)可見整個15世紀官窯瓷器上的龍紋和繪畫都互有影響,惟文人所繪之龍不能作五爪之尊容。
青花發展到宣宗朝已經能穩定的發出濃淡不一的色調,論瓷者讚以「宣德青花最貴,以其色階多,自然取勝」,其藝術表現力直可與水墨匹敵。(見台北故宮博物院,《明宣德瓷器特展目錄》,台北,1980,童依華專文)本件大罐上龍、獸面、雲三種紋樣的繪製所用青料皆有濃淡,墨勢渾然而莊重,或以淡青作輪廓,或以鐵青為填色,抑或以淡青為渲染,各擅勝場。以龍紋為例,龍身上每一塊鱗片皆以淡青勾邊,再填以鐵青,作交互重疊之肌理。畫師又根據龍身的粗細以及姿態變化調整鱗片的大小、走向以及疏密,在成功傳達寫實畫意的同時,亦增強了畫面的張力。龍的鬚髮和肘毛的處理亦復如是,皆先以淡青繪制一層再施以鐵青,表達出濃密的層次感。龍眼、龍爪尖的空白處亦施以淡青渲染,以增強體積感。
畫師隨類賦彩的能力在獸面上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獸面鬃毛下平塗的淡青有如獅鬃下的細毛,生動活現。類似獸面可比照英國利茲皇家兵器博物館藏一柄永樂時期金裝嵌寶石劍劍格所飾獸面,當為皇家彰顯武力之象徵。(見 The British Museum, Ming: 50 years that changed China, London, 2015, pp. 152-153)
本器的點睛之筆還在於散佈的雲紋,畫師能經營位置,視空間之大小調整雲頭之形狀,暨填充了空間又增加了美感。而四個獸面之間的雲紋變化則純出自畫師的創意,為嚴肅對稱佈局的獸面平添了生意。 一如龍紋和獸面的繪製,雲紋的表現也充分利用了濃淡青料的對比與融合。以龍後腿上方的一朵壬字雲頭為例,畫師以濃青色勾邊,鐵青填裏,再於輪廓內側染以淡青,多個色階在窯火中融合,晦明變幻,氤氳升騰,韻味無窮。宣窯青花運用濃淡青料的對比多見於盤、高足盌上的海水龍紋,以淡青繪海水作地,再以濃青繪龍紋,而在像大罐這樣的大器上運用如此細膩之技法則至為難得,足見其崇高之地位。
此類大罐為宮殿陳設之用,可參照兩件署「大明宣德年製」、「御用監造」款的掐絲琺瑯龍紋大蓋罐,一藏英國大英博物館,另一件另一例為Pierre Uldry珍藏。(見 The British Museum, Ming: 50 years that changed China, London, 2015, cover and fig. 64;Helmut Brinker and Albert Lutz, Chinese Cloisonné The Pierre Uldry Collection, Zurich, 1985, no. 5) 這兩件掐絲琺瑯大罐的主輔紋飾佈局與本件青花龍紋大罐相似,惟掐絲琺瑯作品罐身繪兩條龍,未若本品周身繪一條巨龍之宏偉。值得注意的是,兩件掐絲琺瑯大罐上之龍紋皆為左向,其頸部每朵雲紋都呈左上右下的形状,而本件青花大罐龍紋為右向,頸部相似的雲紋則為右上而左下,與掐絲琺瑯例之雲紋互成鏡像。以此觀之,這類大罐當與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藏一對青花五爪龍紋梅瓶一樣,為成對燒造,然歷久保存不易,現知僅此孤例。
青花發展到宣宗朝已經能穩定的發出濃淡不一的色調,論瓷者讚以「宣德青花最貴,以其色階多,自然取勝」,其藝術表現力直可與水墨匹敵。(見台北故宮博物院,《明宣德瓷器特展目錄》,台北,1980,童依華專文)本件大罐上龍、獸面、雲三種紋樣的繪製所用青料皆有濃淡,墨勢渾然而莊重,或以淡青作輪廓,或以鐵青為填色,抑或以淡青為渲染,各擅勝場。以龍紋為例,龍身上每一塊鱗片皆以淡青勾邊,再填以鐵青,作交互重疊之肌理。畫師又根據龍身的粗細以及姿態變化調整鱗片的大小、走向以及疏密,在成功傳達寫實畫意的同時,亦增強了畫面的張力。龍的鬚髮和肘毛的處理亦復如是,皆先以淡青繪制一層再施以鐵青,表達出濃密的層次感。龍眼、龍爪尖的空白處亦施以淡青渲染,以增強體積感。
畫師隨類賦彩的能力在獸面上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獸面鬃毛下平塗的淡青有如獅鬃下的細毛,生動活現。類似獸面可比照英國利茲皇家兵器博物館藏一柄永樂時期金裝嵌寶石劍劍格所飾獸面,當為皇家彰顯武力之象徵。(見 The British Museum, Ming: 50 years that changed China, London, 2015, pp. 152-153)
本器的點睛之筆還在於散佈的雲紋,畫師能經營位置,視空間之大小調整雲頭之形狀,暨填充了空間又增加了美感。而四個獸面之間的雲紋變化則純出自畫師的創意,為嚴肅對稱佈局的獸面平添了生意。 一如龍紋和獸面的繪製,雲紋的表現也充分利用了濃淡青料的對比與融合。以龍後腿上方的一朵壬字雲頭為例,畫師以濃青色勾邊,鐵青填裏,再於輪廓內側染以淡青,多個色階在窯火中融合,晦明變幻,氤氳升騰,韻味無窮。宣窯青花運用濃淡青料的對比多見於盤、高足盌上的海水龍紋,以淡青繪海水作地,再以濃青繪龍紋,而在像大罐這樣的大器上運用如此細膩之技法則至為難得,足見其崇高之地位。
此類大罐為宮殿陳設之用,可參照兩件署「大明宣德年製」、「御用監造」款的掐絲琺瑯龍紋大蓋罐,一藏英國大英博物館,另一件另一例為Pierre Uldry珍藏。(見 The British Museum, Ming: 50 years that changed China, London, 2015, cover and fig. 64;Helmut Brinker and Albert Lutz, Chinese Cloisonné The Pierre Uldry Collection, Zurich, 1985, no. 5) 這兩件掐絲琺瑯大罐的主輔紋飾佈局與本件青花龍紋大罐相似,惟掐絲琺瑯作品罐身繪兩條龍,未若本品周身繪一條巨龍之宏偉。值得注意的是,兩件掐絲琺瑯大罐上之龍紋皆為左向,其頸部每朵雲紋都呈左上右下的形状,而本件青花大罐龍紋為右向,頸部相似的雲紋則為右上而左下,與掐絲琺瑯例之雲紋互成鏡像。以此觀之,這類大罐當與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藏一對青花五爪龍紋梅瓶一樣,為成對燒造,然歷久保存不易,現知僅此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