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O WOU-KI (ZHAO WUJI, FRANCE/CHINA, 1920-2013)
法國 巴黎NINA 及DANIEL MARCHAC 夫婦舊藏
趙無極

24.04.98

細節
趙無極
趙無極
24.04.98
油彩 畫布
97 x 130 cm. (38 1/8 x 51 1/8 in.)
1998年作
款識︰無極Zao (右下) 'ZAO WOU-KI 24.04.98 97x130 cm. (畫背)
來源
Nina 及Daniel Marchac夫婦舊藏(於2000年直接購自藝術家)
法國 私人收藏 (現藏者繼承自家藏收藏)
此作品附藝術家於2000年2月26日簽發之保證書
此作品已登記在趙無極基金會之文獻庫,並將收錄於弗朗索瓦.馬凱及揚.亨德根正籌備編纂的《趙無極作品編年集》(資料由趙無極基金會提供)
出版
2007年《趙無極—繪畫,紙上作品,陶瓷,1947年至2007年》丹尼爾‧馬卓索爾 紹莫吉版 內穆爾城堡博物館 內穆爾 法國 (圖版,第16圖,第39頁)
2010年《趙無極 1935-2008》弗朗索瓦.馬凱、揚.亨德根及馮戈編 季豐軒美術出版社 香港 中國 (圖版,第153頁)

展覽
2007年「趙無極—繪畫,紙上作品,陶瓷,1947年至2007年」內穆爾城堡博物館 內穆爾 法國
拍場告示
Please note that the 2010 literature record of lot 7 is Francoise Marquet, Yann Hendgen & Edward Fung (eds.), Zao Wou-Ki - Works 1935-2008, Kwai  Fung Art Publishing House, Hong Kong, China, 2010 (illustrated, p. 287)
拍品編號7 之2010年文獻紀錄應為︰2010年《趙無極 1935-2008》弗朗索瓦.馬凱、揚.亨德根及馮戈編 季豐軒美術出版社 香港 中國 (圖版,第287頁)。

拍品專文

「因為技術層面的問題已不存在,我只隨興畫去,大幅畫布使我必須與空間搏鬥,不但要填滿它,還要給它生命,把我完全投注其中。我想表現動感:或迂迴纏綿、或風馳電摯;我想藉對比和統一色彩的多重振顫使畫布躍動起來,我要找到一個放光的中心點。」 - 趙無極


全盤地接受過去與傳統是趙無極一直所避免的,因為他不願意被扣上「中國畫家」的頭銜,在還未負笈巴黎之前,趙無極已經對中國的水墨畫、書法的技巧運用掌握得十分得心應手,可是他認為如果繼續以這個方向發展下去,他的藝術創作只會陷入重複與呆滯。因此,無論從早期借鏡畢加索、馬蒂斯、塞尚等西方現代藝術大師,到深受克利具有詩意的繪畫線條影響,再過渡去以類似甲骨文或鐘鼎文的抽象符號入畫,可以看出趙無極嘗試以西方繪畫元素糅合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美學於其創作當中,企圖發展出一種有別於中國傳統水墨的藝術風格。自七十年代始,趙無極回溯中國水墨寫意的藝術法則,融合到西方油畫創作上,以水墨畫的方式來處理油彩顏料,油彩滲入更多松節油,在畫布仿水墨畫的渲染、揮灑,運筆幅度更為宏闊,揮灑寫意,而《24.04.98》(Lot 7) 便是見證了趙無極這時期作品中完美結合西方藝材與傳統中國藝術表現手法的最佳例子。

虛實相彰— — 空間的架構

在《24.04.98》中,趙無極沿承了過去的創作偏好,採用了單一色彩來組織空間和呈現色彩明滅隱現的視覺效果,呈現一個神秘瑰麗、幻變萬千的空間,使人不禁聯想到宇宙及生命能量不斷循環演化的本質。從畫面的構圖上,趙無極選用了浪漫神秘的紫色調,由頂端、底部緩緩地向中間推進,從烏紫、暗紫慢慢變調為葡萄紫、藍紫、薰衣草色,觀者彷彿進入一個綺麗詭秘的空間,隨著畫中一層一層的色彩演變引起無限的暇思與聯想。畫面之中心部分為「虛」,上、下為「實」,趙無極以勁道十足的黑色線條作勾勒,又以淡黃、淺藍以及粉白色調架構出一個立體的、充滿生命力的放光的中心點,有如在茫茫混沌的宇宙中,瞬間拼發出耀眼的光,預示著新生命的誕生。

計白當黑— — 空靈內歛的意境

《24.04.98》的中間大面積的疏淡「留白」,而在「留白」的空間上又特別呈現白色油彩的細膩變化,更加突顯了白色色彩的表現力、視覺美感和創造空間的能力。因為水墨筆法的靈活運用, 白色油彩在趙無極筆下顯得更為空靈、散逸,透光感重,透過迷濛蒼茫的淡色暗喻中國水墨畫煙雲翻騰、晦冥變化的山水景觀,仿如有山巖嵐氣,在千岩萬壑間遊轉,是東方藝術空靈、冥思境界的完美呈現,和50 至60 年代氣魄雄奇的作品迴異,呈現了另一種中國美學的面貌。就如趙無極所言:「我很欣賞米芾對空間的安排和倪雲林對鬆處的處理,這是中國山水畫和西方油畫不同的地方。我的畫上很多地方看起來也很空, 可是油畫不像水墨畫那樣容易渲染,所以我在空的部分比在實的部分下的功夫更多。中國畫裡虛實造成的節奏,一個推一個的不斷移動,使畫面輕重有致,在這點上傳統給了我很大的啓示,若說我的畫和一般西方畫家不同,原因大概就在處理空間的觀點上了。」中國繪畫自古以來就講究意境的渲染來呈現自然景觀的不同特性更是源遠流長,如北宋著名書畫家米芾所作《春山瑞松》(圖1)便以大面積的留白表現江南雲煙變幻之趣,而近代中國水墨畫大師張大千繪於1969 年的《雲山居隱》(圖2)亦同樣以中間留白的手法渲染雲霧繚繞的自然之象。

意在象外— — 透明感色彩的運用

1957 年趙無極去了美國紐約, 結識藝術經紀人庫茲 (Samuel Kootz) 以及克萊恩 (Franz Kline)、瑞里(Conrad Marca-Relli)、菲力普(G. Philipp)、哥列柏 (Gottlieb)、巴吉奧特(Baziotes) 等紐約抽象畫家。趙無極後來憶述接觸美國的抽象藝術所對他帶來的震動:「認識他們的畫也叫我欣喜,他們的畫自然清新,既強烈又鮮明,我很喜歡他們把顏料往畫布上甩的動作,像是沒有過去、沒有傳統。」這種嶄新的藝術風格再次激發起趙無極的藝術創作,作品擺脫了以往的具象性、描寫性及情節性,而是透過運筆力勢、色彩的調配去呈現空間、光影。不同於過去以濃稠而強烈的色彩作為前景,從清晰而富有力道的線條至背景的暈染橫刷創造出景深,《24.04.98》色彩的透明性顛覆了我們對於空間的認知與慣性,彩度的變化不完全主導了層次的前進或後退,塊面之間雖相互映襯、界線分明,但色層的相互交織所產生的細膩轉折,卻進一步暗示了畫面未知空間的廣闊深遠與重塑的可能性,令觀者不禁聯想到在畫布之外物象仍然不斷延伸、推展的可能性,整體給人一種色彩自身在振顫、擴散、醞釀、衍生的奇幻視覺體驗。無獨有偶,朱德群亦於七、八十年代開始運用油彩呈現若水墨般渲染效果般的透明感,《恬靜No. 3》(圖3)更將色彩強烈的的透明感擴張到畫面邊幅的極致,營造雲深不知處的迷茫之境。印象派大師莫內晚期的代表系列——《睡蓮》(圖4),其看似輕鬆隨意的筆觸, 實際上卻是透過仔細觀察晨暮、陰晴、四季之光線和環境的不同變化, 用色塊來表現蓮花的嬌豔、秀麗與溫柔。與之比較, 趙無極在《24.04.98》則以利用多層次色彩的鋪墊、或輕或重的皴擦、時快時慢的運筆,營造出在浩瀚宇宙裡星光閃爍,充滿無窮生命力的一個立體空間,一個不斷發展與延伸的有機體系。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