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我們對未知領域的探索, 導致了各種形式的「物體」(objects)。超現實主義即有「物體」形式的創作,但是具體美術的「物體」刻意規避名稱與內涵,完全利用材質的特性、色彩以及形體來展現美感。 - 吉原治良《具體美術宣言》
吉原治良於1905 年出生於日本大阪,是一位帶領日本藝術往前發展深具洞知灼見的前衛藝術家。1954 年他於大阪成立「具體美術協會」,帶領17 位對藝術頗具雄心以及前瞻性的藝術家開創具體美術協會,歷時18 年,成員歷經二代,直至吉原於67 歲逝世後結束於1972 年,參與成員共計59 位。
吉原治良很早便與「不定形藝術」美術評論家米歇爾・塔比耶深交,進而將他所率領的戰後日本前衛美術運動團體代表「具體美術協會」於國際間嶄露頭角,延續至今仍深獲高度評價。據悉,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行動繪畫的創始者傑克森・帕洛克的畫室藏有具體美術協會所發行出版的第二期以及第三期《雜誌》,顯示以吉原治良為首的具體美術在當時期不但在國際間時有交流,並深具影響實力。而身為具體美術協會的首要領導成員,吉原的藝術創作自然受到萬眾矚目。在他創作臻至成熟的初期,經歷多次繪畫探索,主題嘗試以魚、超現實主義印象繪畫、臉、鳥、人、線性抽象以及不定形繪畫等表現形式,隨即他便體悟到藤田嗣治( 本次拍品Lot 35,頁158) 對他所言的在不模仿他人的繪畫創作外,也需有個人獨特鮮明的獨創原則。1960 年代初期,他全然地進入「圓」形創作,1966 年於紐約現代美術館所展出的《無題》( 圖1) 即為1962 年的作品,並為當時1962年落成的具體美術館標誌,標誌著吉原個人連接兒時於牆面上大肆地描繪諸多圓形走入「圓」形創作的新時代。
吉源治良的「圓」所討論的空間深度與義大利戰後藝術家盧西奧.豐塔納為所提出的空間美學遙呼相應。大部分觀者第一眼觀看豐塔納的作品如1962 年《空間概念》( 圖2),都會先把注意力集中在充滿能量的洞孔。事實上,洞孔所產生強烈力量與堆積在周邊的厚重油彩,以及別的平面空間不可分割。豐塔納的作品中厚重油彩和洞孔之間的關係,與吉源的「圓」中的正、負空間之間的關係十分接近。吉源創作的《無題》(Lot 11) 呈現紅色的「背景」並非從屬於藍色的線條,雖然大部分觀者都會先留意那兩道藍色的線條。吉源成功用簡單的弧線,加上對比色,在超平面的空間建構視覺的幻象,釋放了紅色的深度,儼如引導人的眼睛穿透畫面,體驗一道視覺隧道,如此充滿可能,如此神秘,如此無限。
本次拍品《無題》為吉原治良1970 年的作品,由60 年代肇始至70 年間,他繪出各樣形式的「圓」,畫面中沒有起始也沒有結束一筆即就的「圓」當中蘊藏諸多哲理。「丸」形繪畫在日本被認為是修行圓滿的境地而被推崇,並受到日本禪宗禪僧的喜愛。日本江戶時代禪師仙崖義梵即以墨書「圓」( 圖3),有趣的是,一旁的題詞卻與任何禪思無關,簡單地捨棄了丸形圓滿的意義,以此表明自身不斷追求更高的禪修境界。吉原也曾在1967 年的宣言中表示,驅使他作畫的是圓的形態,他無法畫出滿意的圓,它給予他無限的自由,卻同時充滿挑戰性。雖即如此,我們卻能從吉原治良的圓形圖案當中,見到他至高無上的藝術繪畫性,為了讓主題單純明快,吉原的圓形繪畫僅使用黑、白、藍、紅、金( 黃) 等五種顏色,從中選用二種顏色交替在畫面中顯明形體,畫面雖然看來即興,卻是為了獲致安定平穩的繪畫肌理而細膩地使用滴垂、渲染、揚抑等手法來達成;為了掌握畫面的整體均衡感而嚴謹縝密的計算。《無題》作品便是吉原以抑揚起伏的圈形沿著畫布四邊邊界,彷彿低吟的聲線小心翼翼,趨向無限、未知的可能,潛伏在不著邊際的無底坑洞之中。
吉原治良於1905 年出生於日本大阪,是一位帶領日本藝術往前發展深具洞知灼見的前衛藝術家。1954 年他於大阪成立「具體美術協會」,帶領17 位對藝術頗具雄心以及前瞻性的藝術家開創具體美術協會,歷時18 年,成員歷經二代,直至吉原於67 歲逝世後結束於1972 年,參與成員共計59 位。
吉原治良很早便與「不定形藝術」美術評論家米歇爾・塔比耶深交,進而將他所率領的戰後日本前衛美術運動團體代表「具體美術協會」於國際間嶄露頭角,延續至今仍深獲高度評價。據悉,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行動繪畫的創始者傑克森・帕洛克的畫室藏有具體美術協會所發行出版的第二期以及第三期《雜誌》,顯示以吉原治良為首的具體美術在當時期不但在國際間時有交流,並深具影響實力。而身為具體美術協會的首要領導成員,吉原的藝術創作自然受到萬眾矚目。在他創作臻至成熟的初期,經歷多次繪畫探索,主題嘗試以魚、超現實主義印象繪畫、臉、鳥、人、線性抽象以及不定形繪畫等表現形式,隨即他便體悟到藤田嗣治( 本次拍品Lot 35,頁158) 對他所言的在不模仿他人的繪畫創作外,也需有個人獨特鮮明的獨創原則。1960 年代初期,他全然地進入「圓」形創作,1966 年於紐約現代美術館所展出的《無題》( 圖1) 即為1962 年的作品,並為當時1962年落成的具體美術館標誌,標誌著吉原個人連接兒時於牆面上大肆地描繪諸多圓形走入「圓」形創作的新時代。
吉源治良的「圓」所討論的空間深度與義大利戰後藝術家盧西奧.豐塔納為所提出的空間美學遙呼相應。大部分觀者第一眼觀看豐塔納的作品如1962 年《空間概念》( 圖2),都會先把注意力集中在充滿能量的洞孔。事實上,洞孔所產生強烈力量與堆積在周邊的厚重油彩,以及別的平面空間不可分割。豐塔納的作品中厚重油彩和洞孔之間的關係,與吉源的「圓」中的正、負空間之間的關係十分接近。吉源創作的《無題》(Lot 11) 呈現紅色的「背景」並非從屬於藍色的線條,雖然大部分觀者都會先留意那兩道藍色的線條。吉源成功用簡單的弧線,加上對比色,在超平面的空間建構視覺的幻象,釋放了紅色的深度,儼如引導人的眼睛穿透畫面,體驗一道視覺隧道,如此充滿可能,如此神秘,如此無限。
本次拍品《無題》為吉原治良1970 年的作品,由60 年代肇始至70 年間,他繪出各樣形式的「圓」,畫面中沒有起始也沒有結束一筆即就的「圓」當中蘊藏諸多哲理。「丸」形繪畫在日本被認為是修行圓滿的境地而被推崇,並受到日本禪宗禪僧的喜愛。日本江戶時代禪師仙崖義梵即以墨書「圓」( 圖3),有趣的是,一旁的題詞卻與任何禪思無關,簡單地捨棄了丸形圓滿的意義,以此表明自身不斷追求更高的禪修境界。吉原也曾在1967 年的宣言中表示,驅使他作畫的是圓的形態,他無法畫出滿意的圓,它給予他無限的自由,卻同時充滿挑戰性。雖即如此,我們卻能從吉原治良的圓形圖案當中,見到他至高無上的藝術繪畫性,為了讓主題單純明快,吉原的圓形繪畫僅使用黑、白、藍、紅、金( 黃) 等五種顏色,從中選用二種顏色交替在畫面中顯明形體,畫面雖然看來即興,卻是為了獲致安定平穩的繪畫肌理而細膩地使用滴垂、渲染、揚抑等手法來達成;為了掌握畫面的整體均衡感而嚴謹縝密的計算。《無題》作品便是吉原以抑揚起伏的圈形沿著畫布四邊邊界,彷彿低吟的聲線小心翼翼,趨向無限、未知的可能,潛伏在不著邊際的無底坑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