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被無數個亮白色輪廓所覆滿的無垠之界,下方的銀灰色空境若隱浮現:草間彌生在2007 年完成這幅稱之為《無限之網(FUMW)》(拍品編號55) 的畫作,爾後發展出一系列讓藝術家享譽國際的迷人作品,然而,這仍是她最膾炙人口及知名的系列作品之一。《無限之網 (FUMW)》以閃爍的壓克力顏料作畫,這顏料由於乾燥迅速,是藝術家自1980 年代就開始採用的媒材,而本作品為白色的《無限之網》系列之一,是草間彌生自二十世紀末就開始繪製的創作;然而本作品尤其特出,散發著別緻的光澤。纖密多變之深淺丘壑和輪廓形狀在整個畫面展開,疏致有韻,浮光掠影。畫面中開闊的白景涵蘊著具象指涉 – 是暴風雪的寂靜混沌、或是雲朵中沈浸內質 – 同時也暗示著絲絲縷縷的象徵性意義:白色是純真、無邪或空境的顏色。然而,若把畫面的意蘊歸併到這些直白的意涵讀數,就無法考慮到整幅作品背後更大的謎團和壯麗 – 重複不斷和形式的廣闊,漸然將觀者包覆於一個超然空間,與現實脫節,卻又與大自然緊密聯扣。
草間彌生的藝術創作深深受到其個人幻覺和幻聽的影響,這在藝壇廣為人知 – 她自幼即備受這種在她作品中重複出現的奇異樣式幻影所困 – 然而,草間彌生與她藝術歷史背景的重要關係也同樣不容忽略。在草間整個藝術生涯裡,她的作品就扮演了令人神往而重要的角色,同步參與著草間當時所處環境下的藝術運動。她在1950 年末抵達紐約不久後,即開始展出《無限之網》,而這系列作品參與了當時數個興起的繪畫運動。另一方面,這些畫作似乎也再現了這十年來定義了紐約畫派的抽象表現主義大師(如傑克森.波拉克) 作品風格上的變化,表現了某種儀式性、像是薩滿教療癒式的繪畫實踐,在「自我消融」的同時亦表達藝術家的自我。
然而,在避開這種爆發性、示意型的「動作繪畫」方式,而選擇一種極度專注、重複式的筆觸描繪細節的草間彌生,透過她的「無限之網」預示極簡主義的初始發展:該藝術主義以簡單的內斂、和形式表達的純淨手法著稱,這也是法蘭克.史帖拉和唐諾.賈德透過自己的藝術開始具體化的一種形式。誠然,這幅《無限之網 (FUMW)》讓人想起草間在1959 年所完成的作品系列,在一篇首度以草間為主角的藝評文章中,賈德對該系列溢美有加;而這系列,被視是羅伯特.萊曼以白色顏料所完成的作品之重要前驅。
草間彌生對於戰後藝術發展的貢獻不可抹滅,更甚而之,作品中自由多變的形式更是難以僅歸類於某一藝術流派。回溯其作品根源,是一種極端獨特的個人異想,強度無可言喻,即使是回歸草間一向的中心主題時,仍可創造發展出新的創作方向。如同她的自述:「我的網成長蔓延,超過我自己的宇宙、以及我的畫布世界。它們瀰漫蓋過所有的牆面、屋頂、整個蒼穹。我站在這個異想的中心,獨走於心中的熱情增生和重複元素之上。」(草間彌生,引述於L..霍普曼和U.寇特曼所著的《草間彌生》,2000 年發表於紐約,第103 頁)
草間彌生的藝術創作深深受到其個人幻覺和幻聽的影響,這在藝壇廣為人知 – 她自幼即備受這種在她作品中重複出現的奇異樣式幻影所困 – 然而,草間彌生與她藝術歷史背景的重要關係也同樣不容忽略。在草間整個藝術生涯裡,她的作品就扮演了令人神往而重要的角色,同步參與著草間當時所處環境下的藝術運動。她在1950 年末抵達紐約不久後,即開始展出《無限之網》,而這系列作品參與了當時數個興起的繪畫運動。另一方面,這些畫作似乎也再現了這十年來定義了紐約畫派的抽象表現主義大師(如傑克森.波拉克) 作品風格上的變化,表現了某種儀式性、像是薩滿教療癒式的繪畫實踐,在「自我消融」的同時亦表達藝術家的自我。
然而,在避開這種爆發性、示意型的「動作繪畫」方式,而選擇一種極度專注、重複式的筆觸描繪細節的草間彌生,透過她的「無限之網」預示極簡主義的初始發展:該藝術主義以簡單的內斂、和形式表達的純淨手法著稱,這也是法蘭克.史帖拉和唐諾.賈德透過自己的藝術開始具體化的一種形式。誠然,這幅《無限之網 (FUMW)》讓人想起草間在1959 年所完成的作品系列,在一篇首度以草間為主角的藝評文章中,賈德對該系列溢美有加;而這系列,被視是羅伯特.萊曼以白色顏料所完成的作品之重要前驅。
草間彌生對於戰後藝術發展的貢獻不可抹滅,更甚而之,作品中自由多變的形式更是難以僅歸類於某一藝術流派。回溯其作品根源,是一種極端獨特的個人異想,強度無可言喻,即使是回歸草間一向的中心主題時,仍可創造發展出新的創作方向。如同她的自述:「我的網成長蔓延,超過我自己的宇宙、以及我的畫布世界。它們瀰漫蓋過所有的牆面、屋頂、整個蒼穹。我站在這個異想的中心,獨走於心中的熱情增生和重複元素之上。」(草間彌生,引述於L..霍普曼和U.寇特曼所著的《草間彌生》,2000 年發表於紐約,第103 頁)